特惠酒店
参团游
自由行
打铁巷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呈南北走向,南起靖南街,北至文庄路,长185米,宽2米,石板路面。南低北高,是坡度最大的巷。 打铁巷始建于明代后期,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相传巷口靠道前街路段,这里有几家制作金银首饰的店铺,从店铺里传出敲打金属的声音像听起来好像是在打铁,后来人们都习惯都称此条小巷为“打铁巷”。 打铁巷属府城地区比较典型的居民小街,街巷两旁至今遗存着许多人文古迹和颇具特色的清代民居,是一条保持历史原貌较为完整的一条古老的居民街。 打铁巷23号旁,以前有一座“进士”牌坊立于街道中,坐西朝东偏南,是一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石牌坊,有70厘米仰伏于莲圆形的须弥座为柱础,柱是方形,每柱前后有石条撑,有翼形状的异型拱,顶上边用石块刻有板瓦、简瓦、勾滴等,有尾脊,两边有鸱尾。坊高5.20米,宽7.54米,深2.18米,在正中牌上刻有“进士”两字。造型非常雄伟、美观。 进士牌坊为明代万历十四年与许子伟同年考取进士的林震立。林震为琼山博茂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考取进士,任四川副使。 “进士”牌坊让小巷的居民感到一种荣耀。那时,来府城拜祀城隍庙必须经过打铁巷的“进士”牌坊,加上小巷的南巷口有座基督教府城堂,信奉土神和信仰洋教的信徒都要经过打铁巷,所以当时的打铁巷因此成为府城地区最热闹的街巷。进士牌坊在风雨中耸立400余年,1966年在文革时被砸毁。目前所见的只是深埋于地面上的石础。 打铁巷“进士”牌坊西侧,就是府城城隍庙。明洪氏三年创建,明正德十四年(1519)知府曾大庆从府治亡东迁至此。清道光十四年重修。1995年又重修。以前的城隍庙规模宏大壮观,现在所见为后来重修,仅剩一正殿。庙门刻有一对联:海外称古城居民自由信仰,琼台是福地百姓乐业安居。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七日,城隍爷生辰日,远近信徒均聚于此,敬香拜神,香火鼎盛。 在城隍庙遗址西南侧,还遗存着一口400多年历史的古井,为城隍庙和附近居民饮用水。井型呈圆形,井围高50厘米,内径110厘米,外径120厘米。古井的井栏内侧,有绳索勒出的深痕,深达6厘米。该井清净甘洁,目前仍为附近居民用水泵抽取饮用。 打铁巷与尚书横街交汇处,曾有一座古庙,名叫长清庵,又称“打种庙”。规模宏大,庙里有尊硕大的佛像。有多名出家尼姑住在庵内,附近妇女,有丧夫的或怀有身孕到庵内出家修行。庵内的尼姑会给一种药让怀孕的女子饮后打掉胎儿,因此这座庙宇又被称作“打种庙”,为打掉腹中胎儿之意。 打铁巷自明清以来,有多户名门望族在此置业定居,他们的府第,至今依然保持原有的显赫遗物。目前,有几家民宅大院仍较完整地保持着建筑原貌,颇具历史研究价值。王府大院位于打铁巷20号,有条宽敞的石板路从院门口通往打铁巷。院门口南侧有口古老的水井,叫“王府井”。为王家做房时所凿,为王家和附近邻居饮用水,现已废弃,但水质依然清澈。王府井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王府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整体布局合理,门窗多为精美的雕花,房屋门两侧木刻的对联依然清晰,为三进式建筑样式,有客厅和厢房等附属建筑设施。与王府大院大门对面的是刘家大院,规模更加宏大,刘氏故居为三列四进式建筑,位于打铁巷29号、21号和23号,三座大门,内里纵横相连,连为一个整体,建筑时间也为清代道光年间,是清代举人刘诒球的故居。刘诒球在清代考取举人时,正逢母亲去世,他谢绝朝庭封官,赶回家为母带孝。皇上有感于他的孝心,赐刘诒球为“琼台第一书孝服之子”,将钦赐的牌匾悬放在府上。后来,该赐匾被博物馆收藏,存放于五公祠内。刘氏故居最早先盖南侧和中间两厢,后盖北侧一厢,坐西朝东。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也有近200年的历史,历经岁月风雨,刘氏故居的第四进后房已经垮塌,其他房屋已显破旧,年久失修,但整个墙体和梁木依然坚固。其中,房屋门窗,屏风等建筑依然可见技艺精美的木雕和彩绘。 在刘氏故居北侧后院,有一口刘氏祖先盖房时挖的水井,至今还在,但已弃用多年,井中依然清水荡漾。 位于现在的文庄路53号店铺后面的陈氏故居,也是一座保持完整的清代民居,原来的大门通向打铁巷。占地700平方米,为四进式建筑,砖木结构,属典型的海南清代居民建筑风格,有100余年的历史。目前,房屋虽已显破旧,但整体结构和原貌依然保存完好。各种雕刻、花纹均清晰可见,在打铁巷居民区中,称得上是一座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的古代民居建筑。 基督教府城堂位于打铁巷24号,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于1989年重建。坐堂牧师为李金兰(女),每周日开展活动,有信徒500人左右。(摘编海南特区报等文 图片摘自 飞一扬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