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村落布局结构
琼北羊山地区的居民多为从大陆各地被贬或别的原因定居“崖州”官员的后裔。每村同姓或数族,聚族而居。该地区的民居风格为我国传统建筑典型的砖木结构。村子基本上座北朝南,主要建筑和村子围墙全部由火山石构筑,布局结构具有外观封闭,内部开敞的特点。几乎皆设有抵御外部的冲击村大门。民居以传统的独院、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等为主,在空间处理上采用敞厅、庭院、廊道和连进式组合,形成开敞、通透的室内外空间结合体系。户与户之间有巷道,火山石铺地。门头、抱柱、檩头、门墩石均有图饰。村子形如戒备森严的古堡。 公共建筑祠堂、神庙、戏台等一般置于村子两端,神庙和墓葬设在村口或村外。
二、祠堂、神庙、戏台、“土地公”庙、墓葬
(一)、祠堂 琼北羊山地区每村姓各有祠,为族人对家族中的“忠臣烈士”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现大多成了村民纳凉的去处。其设计、构造及风格充分体现了祀祖敬宗,凝聚本族,保存文化传统之思想。宗祠选址遵循左宗右社即在村右建祭祀土地神的社屋,在村左建家庙宗祠的传统,宗祠多建在“坐下龙脉、有形势、有堂局、有上砂、有结构、有明堂、有水口”的地方。 琼北羊山地区的祠堂规模大约可分为厅堂五开间,台阶五级、东西两厅堂各三间、南门两重、东西设侧门的宗祠;厅堂三开间,台阶三级、东西厅各一间为;厅堂一开间,台阶一级、院子一道正门;前为大门、中为正厅、后为后殿等几种形制。 琼北地区少数村子的祠堂前修有字纸塔即敬书亭,如遵谭镇涌潭村的蔡家老祠堂。
(二)、神庙 神庙作为琼北羊山地区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一般多位于村子两端风水较好的地方,形制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内设神龛及祭祀用的器物,神庙内供奉的多为本族祖先。石山镇玉敦村和龙泉镇杨亭东村,设有“班帅公”庙,据传“班帅公”为历史上的一名大将,死后就成了神;龙泉镇雅文村,公庙里供有“太傅”和“太师”神,据说是村里曾任过太师和太傅的两位祖先。另外还有姜氏公主、国母娘娘、江山二爷之类的“公祖”和“婆祖”等。
(三)、戏台 神庙的附近,是用火山石垒成高约1米左右的长方形戏台,每到传统节期,人们都会在此庆贺。
(四)、“土地公” 庙 和神庙相同,羊山地区的村庄均设有“土地公”,以祈求农事的风调雨顺。
(五)、古井 生活用水井为羊山地区各村的基本设施之一。水井沿呈四方形或圆形,井深约十米不等,火山石砌井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 “禁井日”即“二月禁”,都要在井边祭拜井神,禁井半天或一天。
(六)、墓葬 墓葬和神庙一般设在村外。该地的墓葬形制很是特别,习惯上人们将之称为“老屋” 。“老屋”是由多块火山石头做成,也有用独石制作的,置棺材于其中。过去年代久远的“老屋”前大多立有墓碑。遗憾的是如今这些墓碑多已因故被毁坏而残缺,残缺的墓碑有的被“老屋”主人的后代搬回家中保护;有的被村民用来砌了牛圈;有的被置于村口的大树下供人们乘凉用;有的被当作洗衣石使用。从残缺的石碑来看,以明、清年间的居多,其碑文和做工十分考究,个别石碑的碑文甚至是用极为罕见的阳刻法刻成的。
三、祖宗屋 羊山地区传统砖木结构的民居保存得相对较为完整。当地居民习惯上将这些年代久远的建筑称为“祖宗屋”,以区别于现在的民居。现在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生活在其中以外,有的被废弃成了村民的牛圈,基本上无人居住。但是传统节日的祭祀活动一定在此进行,这一现象为琼北文化当中最具特色的现象之一。
“祖宗屋”根据屋主的身份地位及经济状况,分为独院、二进、三进、四进等形制。从用途上可划分为大门、堂屋、左右厢房、厨房、后院等部分。院墙及房屋主体全部用加工打磨过的火山砌成,家家有围墙,户与户之间有道路相连,火山石铺底,整个村子亦有围墙。 房屋主体为檩、梁、榫、卯结构。立柱下有几何、圆形及瓶形石基,屋脊为我国传统建筑的式样。梁柱、斗拱、石基、匾额等多装饰有动植物、云、水、火、文字等以崇尚礼教、祈求福、禄、寿等为主题的纹样。少数祖宗屋至今仍保存着楹联、堂匾、木、石、砖雕刻。 堂屋正厅设有祖宗牌位,亦有供奉有祖先画像的。屋内家具以传统广作明式家具为主,材料多为海南出产的菠萝格实木、亦有少数花梨木材料的家具。
海南历史上有过多次大的移民现象,这些移居海南的汉族官员在当初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时,一方面要保持名门望族的身份,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对内地传统的建筑式样从材料上进行调整,选取当地出产的火山石为建筑材料。比如和地处海南南端的崖城镇的民居比较,崖城镇建筑墙体的材料依然是和内地相同的砖材;而到了琼北地区,砖材几乎统一改用当地随处可见的火山岩石。琼北民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建筑艺术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极强的包容性、开放性,也有消极的封闭性、保守性。这些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已经远远超越了其原有的意义,它们和黎、苗等少数民族的建筑以及南洋式建筑一起成为海南本土建筑的组成部分,为海南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摘编安君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