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民俗旅游馆--舞蹈
文昌盅盘舞
来源: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时间:2009年01月21日

文昌盅盘舞

文昌盅盘舞

       文昌盅盘舞,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水号:19;项目名称 :文昌盅盘舞;项目类别:民间舞蹈;实施部门:文昌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代码:05。

       盅盘舞是文昌市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在民间,每逢元宵佳节,随着送灯游村到各家各户贺年取乐的文艺小队伍,活跃在农村各个角落,热闹非常。

       文昌盅盘舞源远流长,自诞生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据有关史料考证:五代以后,中原多故,众多移民纷纷入琼,“世变风移,薰染进化”,使海南的文化教育、歌舞娱乐勃兴。到元末明初(1368年前后),在海南岛的北部、东部,人们喜欢“习琴弦箫笙,为茶余酒后消遣”,椰子树下的自娱自乐,最终演变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土乐曲《八音》(由唢呐、秦琴、吊胡、喉管、竹箫、鼓、锣、钹八件乐器演奏而得名)。文昌盅盘舞源于“八音”之后,“八音”始终成为盅盘舞的伴奏曲,并历久不泯。曲兴自有舞雩风,那时盅盘舞便随“八音”的勃兴应运而生了。此外,文昌各地的冼夫人庙碑刻也有记载:盅盘舞只是在每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二的“闹军坡”时表演,此项“闹军坡”活动明代已有。以上考证与文昌、琼山一带流传的一首民谣极为契合:“二月初九军坡期,军鼓咚咚响连天,奏起八音打盅盘,舞狮做戏万人迷”。民谣不仅描画了万众齐乐的闹军坡情景,而且也为文昌盅盘舞的起源提供了考证。 

       1953年,由林尤勤结合文昌当地乡土人文,将民间盅盘舞艺术提炼成为舞台表演节目。同年,文昌盅盘舞代表广东民族舞蹈赴京参加会演,获得好评,并因此走进中南海。

       盅盘舞,以盅、盘、筷、匙为道具,把使用盅、盘、筷子、匙的姿势做为舞蹈的基本动作,加上撞击盅、盘、匙声节奏,配着民间小曲,频频起舞。表演者分生、旦、丑三个角色,生角手执筷子击瓷盘(碟),旦角手执叠置的瓷盅撞击,丑角手拿彩扇,三人翩翩起舞,表演诙谐风趣、欢快热烈,深为群众所喜爱。

       盅盘舞演一次需要18分钟,共分五幕。第一幕中,土地公土地婆出场,行三跪九拜之礼,纪念冼太夫人,祝福观众快乐、身体健康。第二幕,两位年轻女子着戏服挑花篮,款款而出,歌颂冼太夫人。第三幕出场的是七八岁的童子,练武功表现冼太夫人带兵打胜仗。第四幕人数较多,4男4女登场,女持小酒杯、男持盘和筷,以歌舞及动作歌颂冼太夫人。第五幕财神爷、神童、金童玉女上台,边跳边将“金、银”等礼物送给观众,体现出和谐美满的社会。  
 
       如今,文昌、三江一带农村逢公期、喜事时会请盅盘舞戏班,特别是每年农历二月初到中旬,是海南各地纪念冼太夫人的高潮,也是盅盘舞的旺季,一般是在三江、大致坡、文昌一带表演。

       盅盘舞的主要价值: 

       1、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文昌盅盘舞是海岛文化和中原文化融汇的产物之一,从它诞生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传承、演变过程来看,对研究相关区域的历史文化及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皆具有现实意义。 
       2、具有独特的艺术鉴赏价值
文昌盅盘舞,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相关精湛的技艺、丰富的舞蹈表现力,向世人展现了它那独特的艺术之美。 
       3、具有艺术回报于社会的实用价值
文昌盅盘舞流传演变到今天,已发展成为实用型的艺术形式。它迎合人们的普遍心理,以其丰富的舞蹈表现力和欢快的八音伴奏效果,赢得许多观众;它是真正意义上走进千家万户,难怪人们又将文昌盅盘舞雅称为“贺喜舞”。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报道
您可能还会喜欢看 Are you like?
媒体战略合作 Strategic media
电话:0898-66257886 18976061501 020-38013166   传真:020-38013196   电子邮箱:itciya@vip.163.com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和平大道19号蓝天广场四楼 ©2012 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hainan tourism digital museum.
全程运营机构:思洋互动传媒  粤ICP备0608202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0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