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民俗旅游馆--语言
村话
来源: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时间:2009年04月10日



    村话,又称哥隆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跟黎语比较接近,使用人数约10万人,主要分布在东方、昌江两县的昌化江下游两岸。
    从前,当地说其它方言的居民跟村人交往时,发现他们有两个发音——“哥隆”(“隆”发第一声)的使用率很高,因此把他们的方言称作“哥隆话”,讲村话的人则被称为“哥隆人”。而“哥隆”,在村话中意为“大哥”。
    村话中倒装句很多,比如把“大哥”叫“哥隆”,“符老师”称为“师老符”,“桌底狗”(指那些好吃懒做的人)读作“狗底桌”。   
  在村话中,类似这样语法结构的语言现象还很多。由于发音迥异,村话对于一个外来者来说,听起来就像是一门外语。
  村话里掺有很多方言词语,有些是汉语方言词语,有些是粤方言的,还有些是客家话或海南话的,说明他们曾经与说这些方言的人接触过。比如,村话的数量词,从1至6是自己原来的词,从7至10以及百、千、万都是汉词。   
  这是语言和方言中的“借词”现象,由于村人现在的生活区域,原先通行的可能是黎语,后来受其它方言,如临高话和海南话的影响,才逐渐形成现在听到的村话,是黎汉长期杂居的结果。
   村话与黎语同源的词有31%左右,与壮语同源的有28%左右。村人居住的农村内,一切活动都使用村话,甚至读书读文件也用村话的读书音(汉字村话读音)来读。农村里群众懂海南话和普通话的不很多。但有些乡镇(如四更镇)读书的人较多,外出工作的人也多,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比当地黎族高。  
  操村话的人能操汉语的不比黎族的多,中老年妇女基本上不懂当地汉语,但学生不论男女都能略懂普通话。村话地区中的一些乡村属革命老区,干部和知识分子较多,但另一些乡村(如东方县三家乡)群众汉语水平则较低。
    村话地区还流传村歌,村歌主要有感怀身世、记述历史和生产生活三大类。  
  感怀身世和记述历史的村歌篇幅一般都很长,往往一吟唱就是数小时,这些长歌颇有史料价值。而让人喜闻乐见,能够琅琅上口的,还是那些反映生产生活的村歌。村歌腔调大多平实和低沉,甚至可说是凄婉。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这种有着特殊语法结构和构词方式的方言,引起了专家的关注。《海南村话》一书,列举了3000多条村话常用词,还与其它亲属语言作了比较,被学界认为是“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了村话的详细情况”。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报道
您可能还会喜欢看 Are you like?
媒体战略合作 Strategic media
电话:0898-66257886 18976061501 020-38013166   传真:020-38013196   电子邮箱:itciya@vip.163.com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和平大道19号蓝天广场四楼 ©2012 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hainan tourism digital museum.
全程运营机构:思洋互动传媒  粤ICP备0608202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0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