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话
村话,又称哥隆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跟黎语比较接近,使用人数约10万人,主要分布在东方、昌江两县的昌化江下游两岸。
从前,当地说其它方言的居民跟村人交往时,发现他们有两个发音——“哥隆”(“隆”发第一声)的使用率很高,因此把他们的方言称作“哥隆话”,讲村话的人则被称为“哥隆人”。而“哥隆”,在村话中意为“大哥”。
村话中倒装句很多,比如把“大哥”叫“哥隆”,“符老师”称为“师老符”,“桌底狗”(指那些好吃懒做的人)读作“狗底桌”。
在村话中,类似这样语法结构的语言现象还很多。由于发音迥异,村话对于一个外来者来说,听起来就像是一门外语。
村话里掺有很多方言词语,有些是汉语方言词语,有些是粤方言的,还有些是客家话或海南话的,说明他们曾经与说这些方言的人接触过。比如,村话的数量词,从1至6是自己原来的词,从7至10以及百、千、万都是汉词。
这是语言和方言中的“借词”现象,由于村人现在的生活区域,原先通行的可能是黎语,后来受其它方言,如临高话和海南话的影响,才逐渐形成现在听到的村话,是黎汉长期杂居的结果。
村话与黎语同源的词有31%左右,与壮语同源的有28%左右。村人居住的农村内,一切活动都使用村话,甚至读书读文件也用村话的读书音(汉字村话读音)来读。农村里群众懂海南话和普通话的不很多。但有些乡镇(如四更镇)读书的人较多,外出工作的人也多,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比当地黎族高。
操村话的人能操汉语的不比黎族的多,中老年妇女基本上不懂当地汉语,但学生不论男女都能略懂普通话。村话地区中的一些乡村属革命老区,干部和知识分子较多,但另一些乡村(如东方县三家乡)群众汉语水平则较低。
村话地区还流传村歌,村歌主要有感怀身世、记述历史和生产生活三大类。
感怀身世和记述历史的村歌篇幅一般都很长,往往一吟唱就是数小时,这些长歌颇有史料价值。而让人喜闻乐见,能够琅琅上口的,还是那些反映生产生活的村歌。村歌腔调大多平实和低沉,甚至可说是凄婉。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这种有着特殊语法结构和构词方式的方言,引起了专家的关注。《海南村话》一书,列举了3000多条村话常用词,还与其它亲属语言作了比较,被学界认为是“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了村话的详细情况”。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