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
白玉蟾(1194-1229),本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又号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史。南宋道士,出生于海南岛琼州(今海口市石山镇典读村)。自幼天资聪颖,7岁能诵九经,12岁举童子科。后遇泥妨真人陈翠虚,携入罗浮,凡9年始得其道。后隐居著述,遍游名山胜地,致力于传播丹道。
白玉蟾不仅才艺过人、书画两绝、学问渊博,而且是道教内丹派南宗的真正创始人,兼道教内丹和雷法两大秘术于一身。宋宁宗嘉定间,诏征赴阙,封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白玉蟾活动在南宋一朝,史称他出入三氏(儒道佛),足迹踏遍半个中国,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成为道教南宗的第五代祖师,是道家学说的实践者和光大者,他注解老子的《道德宝章》与王弼的《老子注》,在汗牛充栋的老子注解中脱颖而出,并为四大楷书书圣之一的赵孟頫所抄录。他还能诗善赋,擅长诗词书画,其草书狂放之中章法谨严,错落有致,造诣应不在怀素之下,当时求他书画诗文的人“踵门如市”。弟子留元长谓其“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生前即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等行世。其所作《道德经章句注》八十一章,被评为“千金之注”。其所作篆、隶、草书,所画人物、梅竹,恣肆超妙、奇拔俊逸,在其时及后世颇有影响,甚至近代一些书画家的梅花、草书亦取法白氏。可惜遗存下来的墨宝太少太少。流传至今的遗墨尚有三件:草书《足轩铭》卷、行书《仙庐峰六咏》诗卷、草书《天朗气清》诗卷。
白玉蟾堪称一代文化宗师。白玉蟾在福建武夷山潜修时,朱熹也在武夷讲学,两人曾有往来。朱熹外示儒术,内慕道法,屡次想从白玉蟾处讨教丹道,都被白玉蟾委婉拒绝。到了晚年,朱熹化名崆峒道士邹诉,竭力研究《周易参同契》而无所获,引为终身遗憾。后来虽有白玉蟾的开示,却碍于一代入学宗师的身份,不能诚恳谦虚请益,最终还是不得其门而入。以朱熹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尚且还要向白玉蟾求学,可见白玉蟾的国学功夫了。在海南,儒家有邱浚,道家有白玉蟾,实为文化上的双峰。
白玉蟾几乎游历过南宋江山的每一片土地,若就自然景致而言,其中不乏雄奇、秀美远胜于文笔峰的名山大川。但那些名山大川,只是让白玉蟾暂停鹤驾,却未能羁留住他最后的身影,倒是海南故乡的这座山峰,成为他证悟丹道的最终归隐之地。
当地的百姓们坚信,峰顶巨石上的那一双脚印,就是白玉蟾飞升成仙时留下的,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文笔峰就不仅仅是文人才子们寄托其科举功名的象征,同时也是寻常百姓奉祀岁时香火、祷告内心愿望的神坛,是让各地教友悠然神往的道教南宗的宗坛。
据说,白玉蟾之所以选择文笔峰作为最后的归隐之地,是因为这座山峰特殊的地理构造和局部气象环境,与南宗的内丹修炼原理若合符节。外在的地理、气象环境与内在的修炼体验相互交感,可以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既感悟天地万物大化流行的根本道理,也将这个根本道理运用到内丹修炼的实践中,从而錬质登仙,超凡入圣。
“推心合道,会心体道”,是白玉蟾对于道教南宗理论的主要创新与贡献。道教南宗本就主张修养道德性命,通过修养使先天灵慧本性开显,并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良知良能。南宗初祖张伯端的《悟真篇》使内丹学从不胜枚举的方术中凸现出来,并从理论上使内丹修炼升华为性命之学。玉蟾性命之学融合佛学和理学,更从根本上指出,道德修炼只有回复本身,从一己之心出发,才有可能实现,否则就是舍源求流,弃本逐末。白玉蟾还主张以内炼为基础,实行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并通过组织教区教团予以推广,使内丹学的发展依托于更规范的宗教组织、传度形式。南宗至此才真正成为独立的道教宗派,白玉蟾也因此成为道教南宗实际上的创立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