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歌
海南岛上世居着黎汉回苗四个主要民族,由于各民族之间长期的文化交融和渗透,在民歌的歌词、句式、曲调等方面都有相互影响的特殊表现。
海南民间歌谣种类十分丰富,因民族、语言及居住地区的不同,其唱法、音调、韵律也有所不同,因此就有了海南方言歌、儋州歌、军语歌、临高歌、客家歌、黎歌、苗歌、回族歌等之分。海南歌谣种类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历史人文、时事政治、地理山川、神话传说、伦理道德、劳动生产、婚恋爱情、戏谑谈笑、风俗习惯、家庭生活、游戏娱乐等等,都可以入歌,真可谓无所不歌,无所不唱。
海南方言歌,是用海南方言咏唱,流传地区最广,最受欢迎的汉族歌谣。海南方言歌少数是用比较特定的曲调演唱。海南方言歌有严谨的韵律结构,通常有整齐的七言句和五言句,也有三七言句,四五七言句的长短句式。
海南民歌主要以南部的崖州民歌、中部五指山区的黎族民歌、西部的儋州调声、临高的呖俚调为主,由于崖州地区方言有汉族的客语即海南话、军话、迈话、儋州话、家话、黎话、回族的回辉话以及苗族话,四族八语的歌谣,几乎综合了中原文化、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品味和特点,它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语系特色。
崖州民歌主要流行在今三亚和乐东一带,大约产生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它包括客歌(海南话歌)、军话歌谣、迈话歌谣、儋州话歌、家咸水歌、黎族歌谣、回族歌谣以及苗族歌谣。海南岛典型的歌谣曲调几乎都涵盖在崖州民歌里头。其成因可追溯到南北朝流行在长江下游的《子夜歌》、《吴歌》、唐代宣扬佛教教义的《宝卷歌》、宋代江南的《竹枝词》以及明代后流行在南方的粤歌、潮汕民歌、客家山歌等。
古老的崖州民歌,至今仍在传唱。这种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至今的民间歌谣,是崖州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抒发感情、唱颂美好生活的民歌,是樵夫平民渔翁百姓之歌。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民歌歌手将热情的曲调注入吟唱中,把对生活的热爱用质朴的语言淋漓畅快地一一释放。
崖州民歌,分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扩展名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黎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其中黎族民歌就是一块民族文化的瑰宝。由于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民歌只能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传承下来。黎族民歌既能代言,也能记事,还可以传递情感,倾诉苦衷。无论是在生产、生活、婚嫁、入宅,甚至连丧事等活动中,黎族人民都喜欢采用民歌的形式进行交流,民歌成为了黎族人民交流信息的纽带。
黎族的民歌是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韵调唱的,以其内容丰富的歌词,再配以形式多样的曲调,有的优美抒情,有的激昂高亢,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朴、乐观、耿直和刚毅的性格。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一批学者与专家,深入黎寨搜集整理了大批民歌民谣,并进行艺术提炼与加工,使黎族民歌登上高雅的艺术殿堂。
黎族民歌在我省黎族地区广为传唱,琼中作为黎族民歌之乡,更是有着自己的特点。黎族民歌(琼中黎族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间歌曲,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
儋州调声是从儋州民歌活动中演变过来的。它最初产生在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北部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儋州在汉武帝时为儋耳郡(前110),自古就有“歌海”的美誉。调声是“歌海”中最受群众喜爱的品种。主要特色与价值: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民间文化优秀遗产。
调声主要在农闲或逢年过节,男女青年聚会于山野赛歌时传唱,特别是每年的“中秋歌会”尤其热闹。儋州调声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
哩哩美是著名的海南渔歌,其起源可追溯到南宋绍兴年间。它是临高县新盈、调楼等沿海乡镇渔民逢年过节或其他喜庆日子喜欢演唱的歌谣。无论是汉子们在面对蓝天大海撒网捕鱼,还是渔姑们在海边补织渔网的时候,常常顺口哼上一段哩哩美。哩哩美旋律优美动听,别有风味。它的唱腔相对固定,以哩哩美为主。唱歌的人需要即兴发挥,创作新词。哩哩美可以独唱、合唱和对唱。对唱中,谁编得妙,对得快,唱得好,即为胜者。
渔歌《哩哩美》从产生到历经上千年的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愈加焕发出了灿烂的夺目光彩,并已走向了我国的艺术殿堂。 “哩哩美”渔歌,已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还有文昌铺前港客家歌,这是渔民用客家方言咏唱的汉族民歌。或织网,或捕鱼,海边海上常常飘来悠扬的歌声。除了铺前,在儋州、临高也会听到客家歌。客家歌主要式七字四句为一首或一节,客家歌声调柔美,优美动听,擅于咏唱情歌小调。
海南苗歌分为传统苗歌和汉化苗歌。传统苗歌源远流长,与广西、贵州、湖南等苗族歌谣一脉传承。传统苗歌喜欢用历史典故,苗歌节奏明快,音调流畅,极富艺术感染力。
海南回族歌,是用回辉语咏唱的回族民间歌谣。
海南民歌歌词朴素,比兴生动,音乐感强,音乐节奏安排灵活。以客家歌为例,它的句式结构常见的是重叠、铺陈、对比、反复和问答,主要采用赋、比、兴的传统修辞手法,抒情、浪漫、忧郁集于一身。只要你掌握了它的规律,几乎能够开口就唱。海南崖州地区和五指山区至今仍保持着民歌对唱的淳朴民风。
带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海南民歌给日益活跃的原创音乐带来无穷生机,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著名音乐家吴祖强为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曲时,曾到五指山区采风,好唱山歌的乡民随口便出的山歌,深深地打动了这位音乐家,黎族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为他的创作打开激情之门。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灵魂之作《我编斗笠送红军》就是是以黎族民歌《五指山五条河》为基本素材,通过变位变奏等作曲技巧而谱成的,于是,就有了红色经典感人的韵律,就有了“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永恒吟唱,而儋州欢快的《调声》旋律也出现在这部红色经典中,并随着《红色娘子军》获得的声誉而声名远播。同样,雄壮有力的《红色娘子军连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也得益于五指山区的民歌的启迪,陈光洲的《解放军来到亻赤黎寨》、谢青《美不过黎家三月三》,还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唱响中华大地的《请到天涯海角来》等,无不来自海南民歌素材提供的音乐灵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