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人民公园位于市中心新华南路南端的大英山,总面积440多亩。坐西朝东,花木盘山,古树盖顶,空中俯望海口,公园犹如楼海中浮起的翠绿蓬莱。公园正门前有东、西二湖,恰似两面晶莹的明镜镶嵌于园门大道两旁。湖畔椰林环绕,榕柳翠绿欲滴,绿荫蔽日。东湖呈椭圆形,湖中有个湖心岛,面积约40亩,岛上楼阁金碧辉煌,由九曲桥连通园门大道;西湖呈短脖葫芦状,水面宽阔。每当皓月当空,椰风流韵,东、西湖面银鳞熠熠,与大英山东省的耸翠相映成趣,湖光山色,椰影婆娑,泛舟点桨,令人心旷神怡。
从地势地貌来看,人民公园是海口城市龙脉的龙首,东湖西湖两泓湖水,则仿佛龙眼双眸。从自身的文化内涵来说,它具有非常丰富深厚的积淀:早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驿站,如今是海口历史文化的窗口。
海口人民公园古称“大英山”。这个方圆四百余亩、海拔不足30米的小山包,自古就与英雄以及纪念英雄息息相关。隋唐前,大英山北面临海,今东西湖传说是五龙“腾云升天”、“掀浪入海”之深潭。既为“龙潭”,附近处所也就不凡:山北为“龙舌”,“舌”前一坡曰“龙舌坡”;山上三个村庄,分别名为波涛、波汶、波潮,自隋唐至明清乃至民国初年,一直就这么响当当地叫着。
当年,大英山有“四庙三庵七井五桥”,文化底蕴相当丰厚。 四庙:伏波庙、关圣帝庙、何公庙和班帅庙。伏波庙在波涛村南边,为纪念两伏波将军开琼置郡而建;关圣帝庙在波潮村,为纪念三国关云长而筑;何公庙在波潮村东南侧,为纪念何大将军而建;班帅庙在波汶村,为纪念东汉班超帅侯而筑。 “四庙”早已损毁,遗址仍残存不少文物。尚存石匾一方,上有“德配穹窿”四个大字,左下书有“万历戊申公元1608年孟冬吉”字样,右下落款为“蓬莱仙客倪凉题”。
三庵:广济庵法隆寺、积善庵寺和斗母庵。法隆寺在伏波庙后面,有侧门相通,乃波涛村民所建,主僧为维安;积善寺也在是波涛村,位于伏波庙西南面,主僧为庆元;斗母庵系波潮村民所建,在今公园花店南侧。
七井:分布各村,最著名的是波汶村的“田螺井”,其水所制之豆腐,鲜嫩香滑,故有“豆腐井”之称。该井位于公园东北隅,遗址尚在。 五桥:分布四周山下:其一,在公园大门,通海口西门;其二,在波汶村路口,通往红坎坡;其三,在今市委招待所门口,通往府城;其四,在花园酒家旁边,通往龙昆、秀英;其五,在波潮村西北面,通往铜锣园、盐灶八村。
也许因为大英山为海口制高点,到了清代,守土军士将此处辟为演武场,山顶建有演武堂,为官兵习武培训之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大英山为日寇侵占,作为日军高射炮基地。抗战胜利后,这里又成为国民党四十六军的炮兵要塞。
大英山真正开始成为现代意义的“公园”,则自上个世纪30年代始。1935年10月,时任琼崖绥靖公署专员的黄强将此处辟为“海口中山公园”,并在西北麓仿西欧式风格建起琼崖物产陈列馆,展示琼崖土特产与矿产标本。
当年,岭顶还建有足球场,广东省琼崖第一届中学体育运动会曾在此举行,当时全岛有16个县的运动员参赛。
抗战中,公园遭日军毁坏。
1950年5月海南解放后,大英山回到人民怀抱。 1952年经海口市人大代表提议,大英山东北部复建“海口公园”。 1954年4月海口市人民政府在此建“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以纪念“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而牺牲”的革命烈士。 1957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陶铸莅琼,决定征用大英山东北麓75亩农田开挖东西湖,“海口公园”扩建成“海口人民公园”。 1962年初,海口人民公园开园迎客。 1963年朱德委员长视察海南时,提议在公园内增设兰花圃,公园的市民休闲娱乐功能遂逐步完善。 1974年,大英山东南隅建起公园露天剧场,有2600多个座位。 1981年,建东湖九曲桥,与湖心岛相连,成为公园新景点。 1985年,大英山北大门左右两侧,建起二行黄色琉璃瓦廊亭。 1996年,海口市委、市政府全面整治大英山,实行开放式管理,大英山的面貌有了新的变化。 2006年5月21日,“一园两湖”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奠基并动工。
经过几十年的改造、建设,以“一园两湖”新面貌面世的海口人民公园,已成为风景优美、环境整洁和自然景观一流的都会城市中心公园,不仅会成为外来游客了解海口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海口的“绿色心肺”和“文化空间”,也将成为海口市民最喜爱、最有代表性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