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长的“琼式月饼”,主要有主要有白莲蓉、红莲蓉、豆蓉、五仁椰蓉、蛋黄莲蓉、叉烧、火腿等种类。虽然表面上看不是那么珠光宝气,争奇斗艳,可它却是深深扎根于市民百姓中间。它物美价实,是老百姓买得起,吃得可口,而又最能体现传统特色的中秋月饼。
琼式月饼主要优点有三:
其一,皮与馅搭配合理。琼式月饼是糖浆酥皮,不同于广式月饼的糖浆皮,又有别于苏式月饼的水调面酥皮,其皮质软而不韧,酥而不脆。皮与馅的比例一般为2:3,显得厚薄适中,不像广式月饼(皮馅比例为1:5)那么薄皮。因此“饼味”特别突出,适合海南人的口感;
其二,低糖、低脂肪。琼式月饼的馅料配制,不论是莲蓉、豆蓉、五仁,其糖油用量都比广式月饼低,加上饼皮糖油含量也低,所以琼式月饼有“拿不腻手,吃不甜喉”之说;
其三,装璜简洁,货真价平。琼式月饼的包装,一般不追求铺张浪费,就连最原始的纸筒式包装依然保留至今。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外包装是纸盒式,当然各种豪华式的包装也有,但为数不多,所以琼式月饼的售价要比同等式样和重量的广式月饼要低。
由于无历史文字记载,琼式月饼的起源一直无定论。坊间传说,琼式月饼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一位高姓苏州人士,因逃避官司,落脚于海南琼州府,迫于生计,用家传技术开始苏式月饼的制作。为了适合海南人的口味,经过多次试制,用广式月饼的糖浆皮包入苏式月饼的油酥心,这样就产生既酥又软松的效果,软而不韧,酥而不脆,加上精炼熬制的猪板油,饼酥的质感更松化,馅多为五仁火腿、五仁椰蓉、蛋黄莲蓉、椰丝花生等,其糖油用量均比广式月饼低,一生产出来后就受到琼州百姓的欢迎,很快成了市场主流,可谓“苏点南来生琼月”。20世纪三四十年代,琼式月饼还被运到南洋,小小琼州月饼,成为当时琼藉海外乡亲思乡的“念物”。此工艺制作的琼式月饼技术一直流传到现在。
近年,由海南省烘焙行业协会和海口质监局,共同制定的琼式月饼地方标准出台后,琼式月饼有了自己的地方标准,这对琼式月饼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具有积极意义。
回顾琼式月饼的发展历程,留给人们的不仅是对往事的回忆,更多的是对海南传统文化的关注,琼式月饼里蕴涵着一种海南文化元素,一种海南乡情记忆。
琼式月饼制作 配料: (以50千克成品计,不含馅料)低筋面粉11千克、糖浆5千克、生油1.25千克、熟猪油2千克、纯碱水15克。 制法: 1、将面粉4千克筛过,放案板上,加入熟猪油混搅,擦透即成油酥。
2、将面粉7千克过筛在案板上,从中间拨开洞窝,把糖浆、生油、碱水倒入窝中搅拌均匀,再将窝逐渐扩大拌入面粉,全部面粉叠拌均匀就成糖浆皮。(注意:不可擦起面筋)。
3、将油酥和糖浆皮分别揪出每个重15克和35克的剂子若干个,揪完为止。取1个糖浆皮剂子,包入1个油酥剂子,对叠两次开酥即成饼皮。
4、将月饼皮按平,捏窝,包入馅料75克,按入饼模,压平压实,出模成胚,逐个整齐摆放烘盘中,入炉烤20分钟后出炉,用蛋浆扫匀饼面,再入炉烘烤10分钟,取出即成。
特点: 饼身均称饱满,饼面金黄有光泽,图案清晰,皮与馅配搭相宜,结合紧凑,利咀嚼,耐寻味,香甜适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