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 县市巡游馆 - 三亚
中国种业“硅谷”——南繁
来源: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时间:2009年01月31日

南繁

袁隆平院士
       杂交水稻、杂交高梁、杂交玉米、双价抗虫棉、甜瓜……这一系列影响到国计民生的农业新品种,都是来源于海南省三亚、陵水等地区培育的南繁种子,并且不断地更新换代;是它们,解决了数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现在,它们又正在改善10多亿中国人的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我国培育出的5000多个农作物品种,绝大多数经过了南繁。所以,中国海南的南繁地区,被誉为中国种业的“硅谷”,这里独有的光热资源,对全国乃至世界农业的发展贡献卓越;南繁事业还培养了新中国一大批农业科学家、农业科技人员,袁隆平、周开达、黄耀祥、吴明珠、戴景瑞等都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留下了一串串闪亮的名字。  

       南繁,是指我国的育种工作者,利用海南岛冬季温暖、光温条件较好的气候条件,来到三亚、乐东、陵水等地,进行种子的加代、繁育、制种、科研、鉴定等工作。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评价:“海南南繁基地是国内独一无二的育种宝地,是植物种质资源的摇篮,是育种家的天堂,也是专家相对集中、产出育种成果最多的地方。”农业部一位副部长评价:“南繁是我国新品种诞生的‘摇篮’。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讲,南繁在海南;从内容和使命上讲,南繁属全国。”

    很难说清楚南繁具体始于哪一年,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三亚、陵水一带地区的热土,一直有一批南繁人在忙碌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甜瓜大王吴明珠、玉米大王李登海、棉花专家郭三堆……,这些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了不起的大腕级人物,大多是从南繁中走出来,并在南繁基地培育出众多优良的农作物新品种,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甚至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贡献不菲。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国先后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高等院校、民营科技企业的农业专家、学者30多万人次,像候鸟一样飞来海南从事南繁育种工作,南繁育种面积累计达300多万亩。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声言到21世纪30年代,接近16亿人口的中国人会引起全球性粮食短缺。这个时候,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掷地有声地反驳:“中国不仅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由袁隆平院士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当时已大面积在中国推广,并创出每亩500公斤的高产成绩。

     提起杂交水稻,人们不约而同地会想到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野败”。其实, 与“野败”比肩的还有朱英国的“红莲型”杂交水稻、谢华安院士的杂交水稻恢复系“明恢63”。  

     1964年,袁隆平院士利用在海南发现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率先在我国开展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1970年底,冯克珊、李必湖在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花粉败育的普通野生稻(简称野败),袁隆平将野败不育株与栽培品种杂交,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并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1976年,袁隆平院士培育的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

     目前世界上仅有4种从野生稻中获得的雄性不育类型,其中我国有2类,一类是袁隆平发现的野败型雄性不育,一类就是朱英国院士等发现的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而这两类杂交水稻,都是在海南南繁出来的。所以,海南对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贡献巨大,对世界也有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二十多年里,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一时期的南繁工作主要是培育提高产量的农作物新品种。所以,除了杂交水稻之外,还成功培育出了杂交高梁、杂交玉米、小麦等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它们的推广种植,使我国粮食生产打了一个翻身仗,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 
 
棉花,是海南农民不种植的农作物,似乎与海南无缘。然而,若没有海南的南繁基地,也难以有抗虫棉的问世。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北方棉区棉铃虫害连年大爆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当时,棉铃虫害造成长江流域棉区减产百分之二、三十,黄河流域有的地区竟然遭遇绝收。棉农被迫年年施用高剧毒农药,甚至发生了棉农喷施农药时中毒死亡的悲剧。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著名棉花专家郭三堆开始前往三亚南滨农场的南繁基地开展抗虫棉的培育研究工作。1993年年底,郭三堆带领的科研攻关团队,培育出了转基因棉花植株;1994年,通过中国农科院的鉴定;1995年,获得国家专利。随后,郭三堆又与国内的同行们开始了双价基因的研究。1998年,郭三堆等专家在南繁基地研究成功双价抗虫棉,并先后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新疆等9省、自治区得到推广,推广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改写了美国抗虫棉独霸我国市场的历史。如今,国产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840万公顷,为农民增收200多亿元。

     双价抗虫棉的成功研究,不仅为农民增收200多亿元,也让中国人的服装衣饰变得更加亮丽、更加丰富多彩。这是海南和农业科技工作者一起为我国农业作出的又一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不久,农业发展非常落后,农作物产量很低,必须尽快培育高产的农作物新品种,来解决人民的吃饭和穿衣问题。

     海南光热资源条件特别好,在这里培育新品种比在内地可以缩短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时间。南繁之初,大家的愿望很简单,那就是利用海南独特的光温条件,加快育种步伐,为振兴新中国的农业作贡献。

     当时三亚、陵水一带的条件非常艰苦,农民生活非常贫穷,交通条件也很落后。科研人员来了后,大多是临时租用当地农民的房屋和土地进行南繁,也有的自己搭木棚居住。
发展到1970年代时,大批农业科研人员南下育种,但南繁的艰苦条件仍无多大改观。当时,三亚、陵水一带老百姓没有种菜的习惯,种的大多是甘蔗、木薯和热带水果。要吃蔬菜,全要依赖当时部队上生产的“压缩蔬菜”。一罐压缩蔬菜能吃很长时间。

     尽管条件艰苦,但由于在海南育种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育种周期,南繁事业发展很快。老百姓也很乐意为科研人员服务。南繁为中国农业的发展贡献卓越,其间离不开海南老百姓的支持。

       南繁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到高的一个发展过程。最初考虑的只是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所以,农业科研人员育种更多着眼于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时农业科研人员育种时,把眼光放在了如何改良农作物的品质上。比如甜瓜,开始育种时,主要考虑如何提高甜瓜产量,现在培育甜瓜,着重考虑它的外观、色泽、甜度、口感等因素了。南繁的这个发展过程,也是中国农业振兴、飞越的过程。

       现在,南繁不仅仅是育种,它的内容更丰富了,包括种植鉴定、种质创新、种子纯度鉴定、材料加代等,而且还出了水产南繁、禽畜南繁、中草药南繁等新内容。南繁,被誉为了“中国农业科技硅谷”、“种子硅谷”。

     南繁带动了海南的农业发展。原来南繁当地老百姓不种蔬菜,而现在,三亚、陵水、乐东等地区,成了海南反季节瓜菜重要的生产基地,这与当地南繁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近水楼台先得月。虽然南繁培育的棉花、高梁等一些农作物新品种和海南的农业发展关系不大,但是,像蔬菜、杂交水稻、瓜果类的新品种,许多都在海南大面积推广。比如临高,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当地很多农民依靠生产杂交水稻种子致富。

     此外,南繁还带动了海南农业科研、旅游、会议、农业科学实验等的发展。南繁对海南农业的推动,不仅仅是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推广,更重要的是众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数十年汇聚于海南,他们把现代农业的理念带给了海南。

     南繁是一种精神,一种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勤于钻研的精神。 
 
     南繁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半个多世纪都过去了,先后有30多万人次农业科技工作者来海南从事南繁工作。半个多世纪里,正是南繁精神鼓舞并激励着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创造出共和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骄人业绩,许多业绩在世界范围都可圈可点: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杂交玉米,60年代的杂交大豆、高粱,到70年代的杂交水稻,80年代的抗虫棉,再到90年代的哈密瓜……南繁特有的吃苦、奉献、创新的精神,助推了共和国农业腾飞。(据范南虹等文编写)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报道
 
媒体战略合作 Strategic media
电话:0898-66257886 18976061501 020-38013166   传真:020-38013196   电子邮箱:itciya@vip.163.com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和平大道19号蓝天广场四楼 ©2012 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hainan tourism digital museum.
全程运营机构:思洋互动传媒  粤ICP备0608202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0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