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典故居
来源: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时间:2009年02月01日
|
从海口府城忠介路的菜市旁走进狭窄弯曲的草芽巷,沿着一段饱受千年风雨侵蚀的古城墙往南,经红墙绿瓦的泰华庵走百余米,再向东拐,便能看到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清代建筑群:一处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的清代宅院,包括四座格局相同、走向一样、建筑风格一样的大宅院。宅院外围立着一块碑,上面书写着:吴典故居,琼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琼山市人民政府1998年11月立。
吴家大宅属海南典型的清代土木建筑。原有四座路门,每座路门之内,各有一排正屋3间,共有20多间房,为府城占地最大的一家民宅。除了四座和第一座宅院保持得比较完好外,其余两座已经面目全非。这第四座是吴典故居群中保持得最为完好的一栋,约占地1200平方米,南北走向,一共四进。门上考究的雕花,柱梁的坚实耐用,石砖细腻的纹理,庭院的开阔,屋脊的龙飞凤舞,显示出整个布局完全是清代海南宅院的活化石。
现存的大宅异常牢固,300多年来历经了台风摧残、雨水淋洒,却连一条檩一根桷都没换过,保持原貌不变。梁柱至今乌黑发亮,可见当年材质的上乘。原先气势非凡的吴家大宅院,在日占期间曾被日本人当做马厩,地板砖上依稀可见被马蹄踏碎的裂痕。
第二座宅院右边房门紧闭的上厢房,是吴典出生的房间。乾隆五年,也即1740年8月的一天,一个后来令吴氏家族骄傲的男孩在这座房子里出生,父亲吴必位给这第二个儿子起名为吴典。在吴典出生前的1737年,这座气势不凡、几乎覆盖了当年草芽巷的吴家大宅就已经建好。吴典中进士后,在府内加盖“宝墨楼”、“赐砚堂”等,但几经战乱,现早已荡然无存。
关于吴典祖父和父亲这两代的致富史,当地流传着近乎神话的传说:吴典的祖父吴梦周,原是琼山十字路马定村的贫苦农民。为人善良的他曾搭救了一位从江西来的堪舆师,这位高明的风水先生离开海南前忽得灵感,为报吴家的厚恩,他郑重地告诉吴梦周,要他举家搬到府城来住,说那里会有一大笔财宝等着他。草芽巷杂草丛生,有一座庙叫“报恩寺”,吴家大小刚搬来时就住在庙里。庙前是块大草地,而这荒草里正埋着不计其数的金银。以制作豆腐为生的吴家就此发达,加上吴典之父吴必位善于经商,他的雕刻艺术远近有名,而有了资本的支持,吴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到了吴父这一代,更加兴旺发达,富甲郡城。到吴典出生时,吴家的富裕已超乎寻常。从祖父那一代起,吴家的乐善好施就已得乡人赞赏。
吴典(1740-1789),字国猷,号学斋,府城人。自小颖异,15岁中秀才,乾隆三十年(1765)中举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四库全书馆分校官等,参与纂修《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的补遗工作。1786—1789年,任琼台书院掌教。
吴典一生除了尽心编纂《四库全书》,出任琼台掌教,为国家培养可用之才外,他为乡里所传诵的是他一辈子不遗余力奉行的善行。他筹款在北京建造“琼州会馆”,为恩师周继才家乡架桥;辞官回家乡后,到母校出任琼台书院主讲、创办珠崖义学、开设医院、集资修复文明楼,等等。吴典像传说中的贤人,用他的德行,播撒他对故乡深情的爱。他不求闻达,声名却在民间久久流传。也正是有了这位人物,吴家才显赫几百年,吴家大宅才名闻远近,人们才接踵而来探访。
|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报道
|
媒体战略合作 Strategic m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