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目前的位置: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 县市巡游馆 - 海口
郑氏祖屋
来源: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时间:2009年02月01日

郑氏祖屋


       郑氏祖屋是郑存礼的故居,位于达士巷38号,是达士巷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民居建筑。

       郑氏祖屋始建于清顺治甲午(1654)年,先盖草房,后建瓦房,历经五代共计133年逐步扩建,至乾隆丁未(1787)年才建成现存的群体民居格局。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大、小房舍38间,建筑面积1512平方米。坐北朝南,两条长长的幽静小巷隔开成东、中、西三行,分别往北纵深,纵向有3列,东列3进,西列4进,中列5进,形成多组合三合院或四合院,都是抬梁式结构屋,屋脊两头有龙角装饰。这有讲究,在朝庭做官的人家才能有这样装饰。每进正屋一中堂,左右各一厢房,共三间,每进分前廊、中堂、后堂;前廊左右均有一个小拱门通向东西小巷,与东西两行并列的正屋相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便于家族人口相互往来。纵横交错的小巷,窄不足1米,宽3至4米,形成幽静的小空间,经常凉风阵阵。庭院的地面水沿着这些小巷排出,小巷也起防火隔断作用。小巷的死角,用矮墙隔成厕所。堂屋均由前厅、后厅和四间住房组成,厅除住户起居和族人祭祀外,也是纵向通道,厢房多为厨房用,即使当居室条件也不差。

       两进中间有宽敞的庭院,种以花草、果树,也摆放石桌石凳,作闲暇时品茶、聊天、下棋之用。这里花红、草绿、果子飘香,是小孩的乐园。他们喜欢在此观看飞鸟、月亮,捉迷藏,听大人讲故事,生活气息浓厚;庭院两侧的小房做书房、住房、厨房或舂米房用。

       海南属热带地区,郑家祖屋的布局设计十分科学合理;庭院为住户重要的生活活动空间,除适当种植果树、花草外,还摆造有最实用的石条、石板、石桌、石盆(盛水用)、石臼等。夜晚庭院是族人乘凉、观云、赏月、讲古的欢乐天地,充满生活气氛。横向毗邻庭院之间,虽有厢房或矮墙隔开,但都留有小通道或设小门洞联系,便于互相串门、联络感情,很有人情味。

       郑家祖先郑宗结是明代进士,天启三年(1623)入籍府城,远在福建任古田县知县,有一些积蓄。其子郑有能好福气,清初,从明代进士郑廷鹄后人手中转让得来达士巷这一大片土地,盖起草房遮风挡雨,后来才盖起瓦房居住,又经过一百多年的逐渐增建,建成了这一远近闻名的深宅大院。

       郑存礼(1647-1722),字用和,号良叟,郑宗结之孙,是清初琼州府城的大孝子,以躬行孝悌闻名远近,官民敬之。雍正十二年(1734年),琼州府具呈申报,朝廷特准在其达士巷故居竖立“孝友”牌坊一座,以表彰其德行。乾隆十二年(1747)琼山县府把其事迹镌刻在乡贤祠内,供后人崇拜祭祀。

       如今的郑氏祖屋已显破旧,但原貌依旧,屋内精美的木雕图案比比皆是。前庭屋瓦已破了一大片窟窿,院内生满乱草。祖屋尽管破旧,但里面仍然居住着10户人家50多人口。有几间房子已是危房,但郑家的子孙们至今仍舍不得搬出老宅。子孙们对这片祖屋依旧留恋不舍离去。

       因郑氏家族是十七世纪中期后达士巷中首屈一指的大户,其祖屋形成规模宏大的群体民居格局是中国明清时代最典型的海南汉族传统民居,该祖屋已录入《中国传统民居》一书。后来,达士巷也俗称郑宅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报道
 
媒体战略合作 Strategic media
电话:0898-66257886 18976061501 020-38013166   传真:020-38013196   电子邮箱:itciya@vip.163.com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和平大道19号蓝天广场四楼 ©2012 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hainan tourism digital museum.
全程运营机构:思洋互动传媒  粤ICP备0608202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0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