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介路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呈东西走向,东起中山路,西止大园路。街道长660米,宽10米,为地面砖和水泥路面。 有人说,到琼山府城如果不到忠介路就等于没到过府城。
忠介路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以前称镇台前街,为石板路,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1925年后为纪念海瑞(谥号忠介)改为忠介路。2002年,忠介路改造成步行街,成为琼山府城镇最繁华的商业街。
忠介路附近有一个十分著名的里坊称之为朱桔里,明朝中后期,此地周围相继诞生了丘浚、海瑞、许子伟三位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一里出三贤”随之成为美谈。
唐宋以后,琼山府城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完整的,规模宏大的古城堡。城址坐北向南,呈长方形状,东墙长约1233.7米,西墙长约833.7米,主城墙总长4134.9米,并在东、南、西三个城门上各置敌楼一座,北边无城门则建一座望海楼。古城墙建于宋开宝四年(971),经明清两代多次修建。从现存的城墙看,砌法独特,为全国罕见的石头墙。墙基石高7层,竖砌系一丁一由的砌法,每隔两层用丁式砌法,石间嵌砌石砖(71×36×18厘米),大石砖砌九天,中石砖(70×32×13厘米)砌四天,拱门用小砖砌,整个造型上端是抛物线,下面则是马蹄形,造型异常稳固。古城墙为抵御外来侵略,在城门敌楼上置铁铸造古炮,这些铁炮铸造于明、清时期,径长1尺,炮身长6尺,重1000多斤。解放前,府城城墙拆毁,西城门上的古炮丢弃在忠介路旁,解放后,这些古铁炮已由琼山文物管理部门收藏保护,存放博物馆。现剩一段约110米的古城墙,在忠介路与草芽巷交会处和培龙市场59号至63号铺面后。1986年9月17日,列为琼山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很久以前,忠介路就是一条商业街,那时在忠介路草芽巷口和宗伯里路口建有古城门,称郡城西门。西门向东为城内,向西为城外。在西门东西100米左右的路段称四牌楼,明清时期,这一地段商铺云集。街道两旁开满杂货店、饭馆、布庄、米行、竹器店、当铺,是府城的老商街。这条商业街一直沿袭至今,历经百年风雨繁华依旧。
在忠介路和绣衣坊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元宵换香换花节人群最密集的地方,这迷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忠介路上,有许多很有名的街巷。从东向西,依次有县后街、宗伯里、草芽巷、绣衣坊、马鞍街与忠介路相连,这些街巷里弄中,藏匿着众多的历史遗迹,每条街巷都有着耐人寻味的典故和传说。不经意间,就会在小巷的某个地方见到一座庙宇、一座牌坊、一块碑匾、一口古井。
民国时期,忠介路上还有许多老字号,如“文记”布庄、“兆昌号”、“三城会馆”等。“文记”布庄是民国时期政府指定的布匹经销商,这家商行老板用布料支援过冯白驹将军的琼崖纵队做军服。“兆昌号”是一家做香肠的老字号,加工的香肠远近闻名。日军占领府城时,贪婪的日军士兵冲进“兆昌号”店内,饿虎扑食般用手伸进灶堂里抢香肠吃。“三城会馆”是广东增城等地来琼的商宦集资修建的一家会馆,专门接待广东增城等地的来琼客人,日夜宾客盈门,生意兴隆。时过境迁,这些“老字号”已成为尘封的历史,只残存在老人们的记忆中。
解放后,忠介路先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改造,街上大部分是新修盖的楼房,但还保留着少部分老民居。
三圣宫位于忠介路北面50米,宗伯里13号对面,为纪念明代皇妃三圣娘娘而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原址明清时候多次重修,香火不绝。现存建筑为1992年新修,为仿古建筑。宫内立有宗伯坊修三圣宫的两块捐资者万古流芳石碑。宫内后帷内塑有三圣娘娘神位像。神案前摆放銮架,国基桌、八仙桌,宫宇雕花刻栋,金碧辉煌。门口书写“宫帏端鼎立,庙宇焕文光”门联,每逢农历正月十二日,远近邻里居民都进宫祀拜三圣娘娘,烧香敬烛、求神祈福。 忠介路160号是琼籍民国大人物、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府参议员、广东国民政府琼崖行政专员王斧先生的故居。 当时,王斧府在忠介路是个大户人家。王家宅院与朱桔里的叶家大院、宗伯里的谢家大院、绣衣坊的刘家大院和达士巷的郑家大院是这一带五家最有名的大宅院。 王斧(1880—1942),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早年加入同盟会,致力于民主革命,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为国民党元老。 王斧故居为清代建筑,青砖碧瓦。前庭保持完好,东侧木板墙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西侧木板墙已塌毁。后屋破旧,沦为竹席厂仓库。 王斧故居命运多变,先后几易其主。因王斧追随孙中山先生反对清廷统治,王宅房产曾被清政府没收。民国成立后,退返收回。日军占领海南后,王宅被日军占用,改成慰安所。日军投降后,王宅重新归王家所有。 忠介路175号有幢红墙碧瓦的古典建筑,是郑廷鹄纪念馆。门匾上方黑底上书写“郑廷鹄纪念馆”六个镏字大字。这是一座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明代建筑,是郑廷鹄的故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纪念馆的南墙上,挂着郑廷鹄的画像,西侧墙面上悬挂着郑廷鹄祖籍分支繁衍图系。 郑廷鹄(1505—1563)字元侍,明代琼山府城忠介路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殿试考取进士,历任工部都承之事,吏部科给事中,工科左给事、江西督学副使、江西参政等职,曾主持编纂白鹿书院的《白鹿洞志》,时人称道。嘉靖四十二年(1563)卒于府城家中,葬于今澄迈县永发镇山头岭。 郑廷鹄15岁受业于塾师海贞门下,与丘浚曾孙邱郊、邱祁同窗。海先生见其有奇才,料他日后必成大器,将爱女海氏大安人(海瑞的姑姑)许配给他为妻。郑廷鹄曾为海瑞的启蒙老师,其深远学识,高峻品行,对海瑞的成长大有影响。 王氏祖屋位于现忠介路158号。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盘踞琼山府城,将王氏祖屋强行“征用”,改为慰安所。在东西厢房,当时住着20多名慰安妇。日夜供日军折磨发泄兽欲。1945年日军投降后,慰安所被取缔。如今,王氏祖屋历经风雨,已破旧不堪,但记录着侵华日军荒淫无道的一段历史。(摘编廖自如、李志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