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军歌,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5;项目名称 :海南军歌;项目类别:民间文学;申报地区或单位: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馆;编号:Ⅱ-4。
军歌,乍一看字眼,很容易被人误解为部队里士兵们常唱的那铿锵有力、豪情万丈之歌,其实不然,此“军歌”非彼军歌。“军歌”,是海南民歌中的一种,是海南省西南沿海三市一县以汉九龙县地(今东方市罗带、八所为中心区域)的10多万军语人口地区广为传唱的民间歌谣,是用军话演唱的传统民歌。
“军歌”,顾名思义,就是用军话演唱的民间传统民歌。“军话”是古时候,从大陆流落来海南的军族、仕宦所留下的语言,他们繁衍生息,世世代代流传至今。当地群众在唱民歌的时候,习惯用军话,以军话语音为准。
军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海南民歌的品种之一,它同黎族民歌、儋州歌汇成海南“歌海”三支主流,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军歌”不但有诉军谣,还有传统的演唱时节。据《昌化志》记载:“春则秋千,邻峒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同唱军歌,欢歌互答,应付如流……”。由此可见,古时“军歌”已普遍出现青年男女对歌的场面。
军话民歌形式多样。它以七字一句、四句一首和前一句三字、后三句七字,或者最后一句九字、十字为主要格式,还有自由字句、多句一条等格式;有独唱、男女对唱、男女二人唱、男女二人对唱、小组唱、大合唱和寄对等形式。常唱的曲调主要有高声、平调、白腔等十多种,还有古调新腔。军话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有赞颂、述事、描写、警世、劝勉、评论、庆贺、驱邪、悼念、故事歌等。
军话民歌曲调高昂,押韵动听,迄今仍保留着古汉语的特色,带着浓郁汉唐盛世的七律体诗词的文采与古风。她穿越时空隧道,流传了十几个朝代,经久不衰。
军歌有着它独有的特色:有气势、有激情、有情感。进行曲式的军歌不论是词或曲都有着激励人斗志的特点,让人一听、一看就有精神,于是唱起来自然也是雄赳赳、气昂昂。抒情的思乡歌曲以柔美、流畅、和谐的旋律扣人心扉,又以煽情、动人的歌词勾起演唱者以及观众无限的情绪,让人在宁静的乐曲中情不自禁地深深思念。赞美式的军歌以饱满的旋律配以激奋的歌词,直抒胸臆,不论是对祖国、亲人、共产党或人民都将以满腔的热爱在歌曲中得以展示。
军歌,据传和历史上有名的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有着很深的渊源。军话地区旧时一年一度进行军歌大比赛及其他传统民俗的节日——“下南”节,据传是当年的军人们为了纪念伏波将军马援的部队在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五月五日,渡海从十所旁的古大南港(今东方市八所镇罗带河入海口处)登陆海南而举办的一个传统盛会。
据传马援的部队安驻三所、八所、十所、岭村等地后,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一天,将士们举行唱歌、游泳、放风筝、跑马、射箭、摸羊、打棒、撂团子等比赛活动,纪念军人“下南”。久而久之,附近的当地人也学着唱起歌来,而且还是军民联唱、联欢,将士与姑娘们也通过唱歌来增进友谊、交流感情和谈情说爱,于是成为风气,代代相传。
十所是军话地区的大村庄,西汉建村,历史悠久,相传为马伏波部队最早登陆的地方。这里的 “下南”节,场面也最为壮观。
每到“下南”,人们均着上盛装,提着粽子从四面八方赶往十所水沟坡参加节庆。为了赶上这一重大节日,许多边远地区的人们早早提前出发。昌化县(今昌江黎族自治县)的乌烈、俄港、昌城、昌化等地的军人们,一般要在初四前到达十所,否则会错过盛会。
“下南”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歌比赛的场面很壮观,不光军话村庄倾村而出,附近讲其他方言的如高排、道达、通天、河边、那斗、部道等村也几乎是倾村出动前来观看,水沟坡成了人的海洋。据老人回忆,对歌比赛一旦开始,各村选出的男女歌手在歌台上大显身手,极尽其所能也要把对方对倒,直至选拔出一年一度的“歌王”为止。
军话民歌中心歌场最初是在东方市八所村南、十所村北、罗带河畔边的石兰村边,后来由于军话人口繁衍众多,村庄广布,曾把歌场转移到唱歌河 (今八所镇大坡田村南,红兴村北的河畔)和十所村的水车坡等地,最近一些年,又转移到了东方市八所镇十字路一带。
十所村东水沟坡,原有不少大榕树,浓荫遍地,这里是昔日军人欢度五月五“下南”节、搭歌台对歌和进行各种具有地区特色的节日活动重要场所。荡秋千、打棒子、放风筝、装老虎……重拾古风,似乎已无可能。然站立于旧处,遥想当年军民同乐情景,似乎也感受到那种淳朴的欢快。
“下南”节在东方、昌江地区延续了近两千年。1939年,由于日军的入侵,“下南”节中断。解放后“下南”节恢复举办,但文革期间,“下南”节再次中断。直至1985年的端午节,当时的东方县文化局再次举办活动,以纪念马伏波将军率部南下.但由于种种原因,“下南”节并没有每年都举行,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2005年6月,东方市举行的马伏波文化节展示了旧时“下南”节各项活动,令人们得以领略多年不见的“下南”节古风。
上世纪70年代前,军歌在海南西南部沿海自儋州市中和镇至三亚市崖城镇一带军语(即所谓西南官话)方言地区广为传唱,影响巨大。流传军歌的地域具体分布为东方市的八所镇、三家乡(部分村庄),昌江黎族自治县的乌烈镇、昌化镇,儋州市的中和镇,三亚市的崖城镇及临高等市县讲军语的乡村。
昌江当地著名的歌手李英贤、邓丘成、李桂丹等人在本村建起两个大型对歌台,造型别具一格,他们用铁管焊成像个圆形大风车,上有四个活动座位,每个座位可坐两人,参加对歌比赛的男女歌手,分成两组,各坐两个座位,歌手们一边对唱,一边用脚踢地,使歌台不停地转动。对输的一组下来,新歌手马上接上,歌也不停地唱下去,直到深夜才分胜负。他们对唱的军歌内容丰富,十分动听。每到夜晚,歌台周围灯火通明,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涌到歌场,踊跃参加对歌和听歌,欢声笑语响成一片,唱歌者兴致勃勃,听歌者津津有趣,台上台下水乳交融,极大地满足群众娱乐求知的需要。
近年来在海南省讲军话的地区,军歌对唱活动蓬勃开展。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群众生活的逐步提高,群众性的军歌对唱活动,已成为文娱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昌江县讲军话的乌烈地区,人们经常开展大规模的“军歌”对唱活动,并已成为群众自我表演,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主要形式,随时可以看到群众编军歌、抄军歌、唱军歌、听军歌的热闹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