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老城
来源: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时间:2009年02月01日
澄迈老城
澄迈老城 |
澄迈汉代为苟中县地,属珠崖郡。随大业时始置澄迈县,因有澄江、迈水而故名。宋时的澄迈老城,因为拥有天然良港,毗邻琼州海峡而成为古代海南通往内陆的主要出发港,而从内地渡海而来的人也多在此登陆。
老城曾是澄迈县县治所在地,大约也算得海南最古老的城镇之一。隋朝大业三年,即公元607年,苟中县从美亭迁县治到老城墟,因城东有澄江飞流,城南有迈山连绵,故而以山水联称,改称苟中县为澄迈县。自此直到清光绪年间(公元1892年),在1200余年的时光里,老城人在此安居乐业,他们默默地经营着自己的历史,默默地创造着对他们来说平凡却让后人惊讶的文化。
关于老城的建立,有这样一种传说:据说在隋朝年间,苟中县有位吴姓人在朝廷做了大官,一日,皇帝忽然命他回乡为苟中另择城址。临行前,朝廷给了他一个竹筒,筒里藏有一幅地图。吴大官人被告知,回乡后,打开竹筒查看地图之地即是所选城址。吴大官人归心似箭,刚渡过琼州海峡,一脚踏上琼州大地便忍不住展开了地图。于是,老城成为苟中县的新县治且不管传说是否真实,它大约只是为了传递这样一种观念:老城作为澄迈的县治,乃是圣裁天意,老城人喜欢这种传说,他们为老城的历史和老城的地位而骄傲。
然而,县治又从老城迁走了。由于老城靠近水港,海盗不时前来骚扰,以至于有3任知县在与海盗搏斗中牺牲;清光绪年间,一场地震又使瘟疫流行,伤死病死者不计其数。公元1892年,澄迈终于又迁县治于金江,作为一个古老县治,老城久远而辉煌的历史从此只留存在那一块块横卧在街角的青石条中。
老城很老,老城古街位于古县城的东南边,现称老街,也叫下街。老街有百余米长,均由各种石条铺设而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便到老城街上走走,宋元明清时期留下的“石块”随处可见。能够收集的石碑石雕被抬进老城小学,而没有文字的石柱却遭冷遇。特别是在老城糖厂后一个小坡的平顶上,各种形状的石墩石柱石条石碑躺在墙脚,没进草丛,甚至砌进猪圈的围墙。 这周围,有宋朝年间琼北规模最大的关帝庙;关帝庙旁,就是那座因苏轼两度登临而留名史籍的通潮阁;断桥旁边,留有元代七层古塔的遗迹;护城河畔,建于明代的城墙还依稀可辨轮廓。如今宋元时代的建筑都已损毁,看看那些静卧草丛的残碑断简,散落墙角的石墩石刻,身边的喧嚣便会霍然隐退,历史便苍苔般印满脑海,散落满地的青石依然固执地要将行人拉回老城那远古的历史。许多古老的建筑已伴随着时光消逝,如今只能从那些残存的石柱和史籍中的片言只语想象它们当年的神采;而另一些,如广德桥、大成殿,却躲过了无数次自然灾难和人事更迭,仍以它们伤痕累累的身躯昭示着曾在这里发生的一切。 老城人将现存的老桥叫做广德桥。广德桥始建于北宋,据史料一说,当时应该是木桥,木桥名叫长桥,广德桥应当是清代的名称。苏东坡当年贬谪海南,途经澄迈前去儋州,及后来北归时,都曾经过此桥。在北归途中,苏轼有两首诗写到了老城的“长桥”。当年,长桥离通潮阁不远,站在阁上即可俯视无余;而通潮阁北边,老城湾里,那一片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正渐渐没在晚来的潮水之中。 老城文庙位于老城西部,始建于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原殿四进两厢,占地5100平方米,包括戟门、中门、大成殿、尊经阁及东西庑,中门前还有一个泮池。从其规模,可以遥想到当年岛内文教之盛。文庙大成殿是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完美结合,其露台前那块明朝时代的陛石(龙形浮雕),在海南更是绝无仅有。
永庆寺建于宋代,明朝知县汪贵重建,尔后县丞陆祐重修扩建。寺内原有佛殿两座和厢房数间,为琼北众生禅林圣地。当年,东坡一上岛便“歇宿澄迈通潮阁,游永庆寺”,这是长年来在澄迈流传最广的东坡行踪之一。
县糖厂的所在地就是当年的通潮阁所在地,此地离永庆寺不到四里,两处同是古澄迈的八大景点之一。通潮阁也叫“通明”,又叫“通朝廷”,北宋乾德初年建。它位于县治(今老城墟)西门外,坐北朝南,北望琼州海峡,南依澄江,正方形砖木结构,高约8米,二层楼,占地面积36平方米,阁门正中墙上嵌有楷书“通潮飞阁”四字,阁内有螺旋形石梯,循梯可登阁。为古代官员、信使而建的驿所“通潮阁”在东坡到来之前已经接待过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或者贬官罪臣。正因为大文豪东坡曾居于此,通潮阁变成历代文人骚客吟咏感怀之地,诗文代代频出。
|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报道
|
媒体战略合作 Strategic m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