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民间炭画像,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澄迈县是炭画的发源地。走进澄迈县平常百姓家里,常会看到大厅里或挂有家长的大幅画像,或挂有已故亲人的遗像,这就是炭画像。
早在春秋战国年代,人们早已经懂得用木炭粉末写字和画图了。寻人广告、死后遗像、祝寿尊像、寿堂佛像等炭画作品在古代社会很流行,渐渐地,“画炭像”变成了市面上的一种营业手段。民国时期,悬挂国家领袖像和科学艺术领域的科学家、艺术家画像都十分盛行,许多家族的中堂,就这样挂有很堂皇的家长像。
炭画的画法有四种。第一种是人像写生。即对着被画者用炭画笔直接画成,有半身头像也有全身像。在摄影业较为落后的近代,对于远离城镇又没有照相影机的乡村来说,由于炭画保存永久,且没有更好的方法代替它,炭画相在当时风靡一时。这种画法,常常是画师上门服务,凭据高超的画法和独特的颜料,直接对人物头像或全身写生,再用炭精粉上阴影成图,整个工作流程或半天、或一、两天。
第二种画法是相片放大。对一、二寸的相片可以用纸张或白布进行九宫格放大,画师可以直绘。通过人物的相片或者祖辈遗留下来的残缺不全的相片,用九宫格或放大机将它放大,然后用炭精粉进行细致的艺术加工,成为放大后完整逼真的肖像。
第三种画法是修补残缺相片。有些相片年久日深,有褪色的,有破旧残缺的,都可以通过炭画工艺将其修复还原,保留原相的历史年代背景。
第四种画法是瓷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画师利用投影放大技巧,将相片投放在瓷砖上,用特制炭粉,画在瓷片上,经高温烧成瓷画像。这种画法画成的像片,细致生动,阴影均匀,立体感强,又不反光,看起来既柔和又舒服,比摄影而成的影像更富有艺术感。
炭画的做画工具极其简单,仅用木炭条、炭精粉、油画颜料等工具。为了画出形象逼真的人像,画师通常还会将毛笔自制成能擦画的画笔。此外,投影用的放大机,放大用的九宫格、直尺、角尺、铅笔、纸张、白布、瓷片,以及装相用的玻璃镜框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炭画作品的成败取决于画师水平的高低及画师的思想悟性。
炭画的流程可归纳为三个步骤:首先是采集。人物写生的采集工作就是人物,相片放大要以老相片为标本。其次是成像。这一工序尤为重要,人物写生对画师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画师须有较高的美术创作水平;相片放大往往借助九宫格,按照比例,做到形象逼真;现代瓷像多借助放大机,将相片制成透明底片,有放大机投在纸张或画布上,用铅笔把轮廓勾出,然后再染成阴影或颜色。最后是装裱。一般的相片用相框装好就行,而瓷相则需要放在特制的炉内烧烤,炉内温度要达到1000度以上,瓷相粉才能与白色的瓷片熔为一体,成为永久的纪念品。
古代炭画是权贵家庭尊奉家长的象征,到近代,成了寻常人家追忆亲人的一种精神归属,随着传承和发展,炭画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品。
早期炭画作为一种营生手段,曾繁极一时。民国初期在海口、澄迈、定安等市镇也十分发展昌盛,海口的吴壁华、澄迈的王法章都是已故的近代有名的炭画肖像画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摄影业的衍生使炭画业受到巨大冲击。尽管如此,凭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澄迈县仍活跃着一些炭画画师,他们是有金江镇的王远辉、王川镜、瑞溪的蔡瑛、长安的王世强,山口的莫美光,加乐镇的黄清炳、王广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