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临高“哩哩美”渔歌,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6;项目名称 :海南临高“哩哩美”渔歌;项目类别:民间音乐;申报地区或单位:临高县文化馆;编号:Ⅱ-5 。
在临高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之中,渔歌《哩哩美》和临高人偶剧最为著名。
哩哩美是著名的海南渔歌,它是临高县新盈、调楼等沿海乡镇渔民逢年过节或其他喜庆日子喜欢演唱的歌谣。
渔歌哩哩美的起源可追溯到南宋绍兴年间。当时的临高县令名叫谢渥,此人是临高县历史上的知名县令,至今仍为临高人民所怀念。谢渥任临高县令后,体恤民众、关心教育和农事,更重理渔事。临高渔业连年丰收,渔村处处回荡着渔家姑娘们甜美动听的叫卖声。
渔歌哩哩美最早起源于新盈、调楼一带渔姑卖鱼的叫卖声(临高方言):“卖鱼(雷),大家来卖鱼(雷)……”。渔姑的叫卖声就是“哩哩美”渔歌的最初旋律。后来,渔民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如在赶海、织网、婚嫁等的时候,逐步以该旋律为口头创作并不断伸展,久而久之形成了优美动听的渔歌《哩哩美》。
至今,已经传唱了近1000年之久的渔歌《哩哩美》副歌(临高方言)仍有“浪响后‘珠咪’、沙白前‘九圩’”的唱句。“珠咪”即是新盈港以北的天然拦浪堤,“九圩”就是新盈港以南的安全白沙滩。
哩哩美旋律优美动听,别有风味。它的唱腔相对固定,以哩哩美为主。唱歌的人需要即兴发挥,创作新词。哩哩美可以独唱、合唱和对唱。对唱中,谁编得妙,对得快,唱得好,即为胜者。
“哩哩美”渔歌善于比兴,演唱时见景生情地自由抒发,双关比喻尤为突出艺术韵味。副歌歌词起比喻、助兴、衬托作用,歌词中的叠字和衬词占整首歌的二分之一,衬词“哩哩美”、“乃马里”、“美雷嗳”烘托歌词,增添全曲艺术色彩。“哩哩美”的音乐基本结构独具一格,以三个乐段为副歌,独唱多用主歌,对唱以主歌为领唱,副歌为齐唱衬托对唱气氛,旋律富有装饰性。
渔歌哩哩美是渔家男女老少在生产生活中最喜为传唱的歌谣。无论是汉子们在面对蓝天大海撒网捕鱼,还是渔姑们在海边补织渔网的时候,常常顺口哼上一段哩哩美。在新盈一带渔村的夜晚,常传出年轻男女的对唱和吟唱哩哩美的优美曲调,他们在闲暇时各坐一边,以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事物、感受等即兴做词互相对唱,以编得快、对得妙者为胜。
上世纪70年代前,在新盈、调楼一带,还保留着“娘子馆”。“娘子馆”其实是三五个渔家少女住在一起的地方,每到夜幕降临,“娘子馆”便成了姑娘小伙们谈情说爱的地方,“哩哩美”渔歌一如黎族的山歌一样,在这里也就成了传情歌。
如今“娘子馆”已不存在,但歌声依旧回荡在海边渔村。每每遇到男女结婚,“哩哩美”渔歌的传情说爱便变为发难和挖苦对方。男女双方一唱一和的对唱,想方设法吃对方,双方都以唱赢为目的。如此的一唱一和,引人入胜,常常从拜堂后唱到第二天天亮。
渔歌哩哩美早已由沿海至内陆,传遍了临高的广大农村。“哩呀哩哩个美,哩哩个美雷爱,雷爱”的曲调,在临高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是最为大众化的民间歌谣。在临高县,有着一群执着的文艺人,从事着渔歌的挖掘整理工作。临高的男女老少,更是以“哩哩美”为骄傲,提起“哩哩美”,要么唱上几段,要么说上几句。而当地每次举行的渔歌比赛,场面都不亚于近年来最火的“超女”、“快男”。全县渔歌大赛中,参赛选手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只有9岁。
渔歌《哩哩美》从产生到历经上千年的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愈加焕发出了灿烂的夺目光彩,并已走向了我国的艺术殿堂。临高县的许多音乐爱好者以《哩哩美》的主旋律进行再创作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原县总工会主席、省音乐家协会理事黄育平以《哩哩美》为素材创作的器乐曲《鱼满舱来歌满港》,曾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并畅销全国。
1962年,戏剧家田汉来临高采风,听了“哩哩美”渔歌,赋诗赞道:“椰子林边几曲歌,文澜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姐,唱得临高生产多。”
《哩哩美》的优美欢快的旋律也引起了国内音乐界的注意。1977年,著名作曲家黄准到新盈渔村采风,听了“哩哩美”渔歌后,大加赞赏,说“我走过很多渔村和渔港,听了不少渔歌,‘哩哩美’是渔歌中的佼佼者,从它的音乐结构到衬词,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艺术的内在美。”
著名作家吕远为搜集影片《西沙儿女》的音乐素材,来到新盈港,同样被“哩哩美”的优美旋律所陶醉。他为影片《西沙儿女》创作的插曲《西沙,可爱的家乡》,充满着“哩哩美”的旋律,其曲开头“哎啰……”更是具有浓厚鲜明的“哩哩妹”渔歌特色,高亢、悠扬,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音乐教育家杨余燕还把《哩哩美》编成了初中音乐教材,并经国家教委审查通过后,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