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非物质遗产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高人偶戏
来源: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时间:2009年02月02日

临高人偶戏

临高人偶戏

临高人偶戏
       临高人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236;项目名称 :临高人偶戏;项目类别:传统戏剧;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临高县;编号:Ⅳ-92。 
   
       主要特色与价值:人偶同台,别具一格,历史悠久,影响深广。

       临高人偶剧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独特的剧种之一,是全国惟海南独有、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市县中操临高话的乡镇,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据老艺人相传,临高人偶戏源于南宋末期。当时临高先民每逢灾害或病祸,就抬着神公佛香绕村挨户游走,并念咒、舞手来“驱神赶鬼”,而后逐步演变为手挚木偶演出的人偶剧,当地人也称之为“佛子戏”。 据清康熙(1662-1722)年间修撰的《临高县志》记载:“临俗多信奉神道,不信医药,每于节例,端木偶于肩膊,男女巫唱答为戏,曰驱魔妖,习以为常。”《海南省志》对清康熙年间临高人偶剧的盛行也有记载:“清康熙年间,土剧班子最盛行,浸淫全岛,妇孺老少,几无不识土剧。” 后经过艺人改造,搬上舞台,至迟在清康熙年间已形成。临高县八旬老艺人陈和成先后于1979年献出七代珍藏的10个老木偶,其中4个头部刻有“康熙”年号的标志。康熙年间就有吴四龙、曹大锣、王香发、刘彩凤等30棚人偶班社。

       临高人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一般的人偶剧在表演时,人在舞台下操纵、木偶在台上表演。舞台四周围着围布,观众只看到木偶而看不到台下的演员。而临高人偶剧则人偶共同扮演一个角色,舞台不设帷幛,表演时演员不仅操纵木偶,还声情并茂地念唱对答,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来补充木偶表情的不足。表演有时以偶为主,有时以人为主,演员的唱做念打饶有风趣。临高人偶剧用临高方言演唱,重比兴对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以来自本地民歌调“阿罗哈”和来自道士调的“朗叹”作为主要唱腔,伴奏以双锁呐为主,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

       临高人偶剧所用的木偶,一套有20多个,分有生、旦、净、丑、末等。生还分有正生、贴生、文生、武生、老生;旦也分为正旦、贴旦、文旦、武旦、花旦、小旦、老旦等等。在木偶的脸谱制作上,正生和正旦都塑得十分俏俊美丽,丑角都雕刻得非常丑恶,胖者肥头肥脑、瘦者皮包骨头,对比十分鲜明。 

       戏剧大师田汉1962年到临高县观看人偶戏的演出后,称赞人偶戏为“稀有品种,不同凡响,表演灵动,唱腔动听”,并赋诗云:“椰子林边几曲歌,文兰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人偶戏古老的传统剧目甚多,演出过几百个剧目,内容十分丰富。

       人偶剧的唱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临高人在平时生活中都喜欢哼唱上一段,不少老人甚或孩童,都能随口唱上个几十句、上百句,人偶剧在群众中植有很深的根基。解放后,县文化主管部门曾多次组织老艺人对民间人偶剧的剧本进行挖掘和整理。

       今天,在缓缓流经临高县城的文澜江边尚有一座文庙,里边保存着几个木偶,其头像造型生动、雕刻十分细致,有四个木偶的脑后还刻有“康熙”字样,说明当时临高人偶剧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这些宝贵的木偶,是民间老艺人陈和成所保留并捐献出来的,已流传7代老艺人之手。 

       临高人偶剧在“文革”期间的演出曾被禁止,剧团解散、人员回乡。但这一悠久的民间艺术禁而不止,一些民营剧班到处打游击到农村偷偷演出。1978年,当县人偶剧团得以恢复并出演时,出现了万人空巷争看人偶剧的盛况,不少临高百姓只要听闻人偶剧在哪里演出,不惜跑路10多公里也要去看。  
    
       1981年至1993年临高人偶戏曾先后2次进京演出,均获得到好评,荣获优秀表演奖和优秀音乐奖。其中《花仙子》被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人民日报》、《民族画报》、《中国木偶报》等多家媒体专题评介。近年来,不少新编的人偶剧均获得了包括“文华奖”在内的许多荣誉和奖项。

       人偶戏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世代传承的特点。但近年来,受时尚的流行歌舞冲击和娱乐多元化的影响,人偶戏已陷入后继乏人的濒危困境,急需抢救保护。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报道
您可能还会喜欢看 Are you like?
媒体战略合作 Strategic media
电话:0898-66257886 18976061501 020-38013166   传真:020-38013196   电子邮箱:itciya@vip.163.com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和平大道19号蓝天广场四楼 ©2012 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hainan tourism digital museum.
全程运营机构:思洋互动传媒  粤ICP备0608202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0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