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非物质遗产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来源: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时间:2009年04月02日

制陶技艺

制陶技艺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354;项目名称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项目类别:传统手工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编号:Ⅷ—4。

  主要特色与价值:技术原始,对研究史前制陶史有重要启发作用。  
  
    海南岛制陶历史悠久。在史前时期,海南岛上已有黎族的先祖在此活动。作为海南最早的移民和开发者,他们陆续登上这块岛屿后,大致沿各大河流上溯至岛内南半部地区繁衍生息,也由此在荒岛上留下了特有的文明印痕。陶器就是古人类维持正常生活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器具,黎族原始的制陶术自然留下文明的印痕。在黎族聚居地区的史前遗址中曾发现过陶片。考古学家曾在三亚、陵水一带发现了带有拍印几何印纹的陶器,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我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大约有一万年历史,在海南,从目前考古发掘材料来看,海南的陶器至少也有长达六千多年的历史。文献中也不乏相关记载,在东汉以后的史书中已开始记载黎族的祖先(俚人)在海南的活动情况,而且当时制陶术就早已传至海南岛,如宋朝的《诸蕃志》卷下曾记黎族“以土为釜,瓠匏为器”,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记黎人:“缌绠绩木皮木布,陶土为釜。”黎族地区的制陶技术保留在哈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等区域。
  黎族制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竹垫等,制陶过程由挖陶、挑陶土、晒陶土、粉碎陶土、筛陶土、和泥、制坯、干燥、准备烧陶、点火烧陶、取陶、加固等12个步骤组成。制成品主要有釜、甑、瓮、碗、罐、蒸酒器、蒸饭器等器型。
    制坯技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水平,它包括捏制、泥条盘筑、快轮制陶等。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快轮拉坯法等制坯方法至今仍在黎族地区保留着,其中泥条盘筑具有不用羼和料、制陶工具简单、露天烧陶、没有陶车和陶轮、器型少等特点,简便实用。
    具体制陶工艺流程如下:
  1、“泥条盘筑法”制陶
  ①、前期准备工作
  挖取土坑深处的白色陶土-→将泥土耙开晾晒-→稍干后放在独木臼里舂打粉碎-→倒在竹筛里筛出细粉末-→用水与黏陶土的比例1:2渗和,揉成泥团-→将泥团放在木凳上再用木棍槌打,以增加它的粘性-→阴放几天,让陶泥变性变熟。
  ②、祈祷和驱鬼仪式
  在制作陶器之前,按照黎族传统方式,虔诚地围绕木凳边歌边舞,让神灵保佑制陶成功。 
  ③、制作陶坯
  仪式结束后,阿婆再次反复揉和泥团,先在木板上把部分泥团打成圆形的泥饼状,作为陶器的底层-→把泥饼移到一个倒扣的粗孔竹筛上,用尖竹刮刀,切割出圆饼状器底,把边角料去掉-→把部分泥团搓成直径约2厘米,长约50厘米的泥条数根-→将第一根泥条盘绕在圆形的泥饼四周,筑成泥坯,沿边用手捏牢-→一手扶器内壁,一手用小木板刮去泥条接缝,外壁抹平-→逐根重复盘绕、捏牢、抹平-→用小木板沾水拍打陶胚外壁,直至达到器具设计形状-→用水喷洒陶胚,再用木板、贝壳抹平陶胚的内外壁,让陶胚成型且里外平滑-→用绳子切割平陶胚口-→沿陶胚口再加上一根泥条做为装饰,用大片的贝壳刮平,塑成各种所需的器皿形状。
  2、阴干
  候晾阴干10~15天,择吉日烧陶。
  3、制作“赛子若“树液
  到村边削取“赛子若“(音,又称“塞柴崖”)的树皮-→捣烂,与“柴构仁”的植物放在一起浸泡,浸出深红色液体-→将树液盛在桶里备用。
  4、篝火式焙烧
  ①、前期准备工作
  在宽旷的田野中央放上四块石头,把300斤直径约6厘米,长约160厘米的木柴架在上面,8层,成四方形-→把已晾干的陶坯倒扣着码放在柴堆上,再盖上一厚层干稻草-→同时放上一个烧好的陶器作引子,希望这批陶器能像这个陶器一样在烧的过程中完好无损。
  ②、祈祷和驱鬼仪式
  在烧烤陶坯之前,按照黎族传统方式,虔诚地围绕柴堆边歌边舞,让神灵保佑制陶。
  ③、钻木取火种
  在非常干燥易燃的小木板钻一个凹巢,而且凹巢四周还要放些易燃火棉-→用一根小木棍竖插在凹巢里,用手不断搓小木棍,旋转几十次-→由于摩擦生热,一旦木头钻得冒烟,产生稍许火星,就可以引燃火棉,获取火种。
  ④、烧陶
  火种点燃稻草与木柴,燃烧整个柴堆篝火,此时热度可达到800℃左右,陶坯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使松散的黏土聚结起来成为有一定强度和硬度、结构较为致密的陶器-→当摆放陶坯的柴堆烧到三分之二,木柴渐渐烧成炭时,不断地往火堆上添加整车稻草,以助火力-→稻草烧完后,陶器上形成厚厚的火灰,这时火渐渐由表入里,持续着小火状态,进行短时间渗碳,使陶器的孔隙度降低,结构更为致密,制得的陶器更光滑、坚实。
  ⑤、淬火上油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烧制后,用木棍把在火堆里烧得通红的陶器一个个挑出来-→再把事前备好的“赛子若”树皮水淋洒在陶器上进行淬火冷却,增加硬度-→陶器立刻渣渣作响,呈现黑红色点状或片状的斑斑油彩,陶器制作成功。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在用于挂陶衣的黏土稠浆中,加入一些石灰或草木灰等物质时,烧制出的陶器表面会呈现光滑明亮的一层,这就是釉层。因为石灰、草木灰中所含的CaCO3、Na2CO3转化成的碱性物质如CaO等是SiO2的助熔剂,在1200℃高温烧制中这层陶衣完全熔融生成光滑明亮的玻璃层,粘附在坯体上,这样在陶器的外表着一层釉。然而黎族原始的篝火式焙烧,热度易散失,温度不能达到1200℃高温,自然不会烧制出挂釉层的陶器。直至发展到炉灶式、陶窑式后,才提高了陶器的质感与美感,乃至出现了瓷器。近些年,海南考古专家在澄迈发现碗灶墩窑、缸灶墩窑、红泥岭窑、深田山窑、促进山窑(现福安窑址)5处古窑遗址,已经佐证了海南陶器的发展史。
    按黎族风俗,制陶是妇女的工种,只传女不传男,为的是使妇女在生活贫困或家遇不测时能靠这门手艺维持生计。因而有“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制陶时严防外人或男人偷看。  
    制陶是黎族重要的手工业之一,1949年以前,黎族同胞生产的陶器除了自己使用外,还挑到偏远的山区进行物物交换,换取生活用品与稻谷,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始制陶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泥条盘筑法之类的原始制陶工艺至今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仍有传承,被考古界公认为制陶史上的“活化石”,这对史前制陶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的趋同,瓷器、玻璃器、金属器、塑料器等替代陶器进入日常生活,黎族制陶逐渐萎缩,尤其是“文革”期间,几乎全部停产。现在懂得制陶的黎族艺人寥寥无几,制陶技艺濒临消亡,亟待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其传承。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报道
您可能还会喜欢看 Are you like?
媒体战略合作 Strategic media
电话:0898-66257886 18976061501 020-38013166   传真:020-38013196   电子邮箱:itciya@vip.163.com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和平大道19号蓝天广场四楼 ©2012 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hainan tourism digital museum.
全程运营机构:思洋互动传媒  粤ICP备0608202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0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