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特产馆--纺织品
黎锦
来源: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时间:2009年04月10日



    海南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黎锦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自汉代以来,黎锦已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贡品。黎锦,是黎族妇女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黎族人民创造的一项古老的文化。其传统技艺,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或其它种类的棉花做纬线,苎(zhu)麻纤维做经线,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颜料,纺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黎锦。因木棉又名吉贝,故黎锦也叫吉贝。
    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古称“崖州被”)等,色彩一般是红、黄、黑、白几种,构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等丰富图案。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对于木棉和本地棉花的纺织尤其独具匠心。宋代以前,黎族妇女就会纺织布,织出彩色床单幕布。“崖州被”曾远销中原。旧时,在黎族地区,无论走到哪一个村寨,都可以看到一件件出自黎家妇女之手的筒裙、上衣、头巾、花帽、花带、胸挂、围腰、挂包及龙被、壁挂等精美的织绣艺术品,丰富多彩的图案,美不胜收的花纹,展示了南国乡土的独特风韵。
    我国传统的纺织业为丝纺和麻纺。植棉纺织最早应推海南岛。黎族棉纺织工艺在宋元以前曾领先中原地区1000多年,对促进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棉纺织业在全国的普及则是11世纪的宋代以后才开始的。
    海南岛天气炎热,土壤肥沃,并略带碱性,很适宜于木棉的生长,旧时的崖州(今三亚市),棉花生产颇盛,是中国棉花原产地之一。崖州黎族妇女将新棉花摘下后,轧出棉籽。宋代诗人艾可叔的《木棉诗》中,曾描绘了黎族妇女纺织的生动情景。
    黎锦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是做工精细,美观实用,在纺、织、染、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锦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黎锦分为四大工艺:
    1、纺
    主要工具有手捻纺轮和脚踏纺车。手捻纺纱是人类最古老的纺纱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工具为纺轮。
    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
    2、染
    染料主要采用山区野生或家种植物作原料。这些染料色彩鲜艳,不易褪色,且来源极广。染色是黎族民间一项重要的经验知识。美孚方言区还有一种扎染的染色技术,古称绞缬染。先扎经后染线再织布,把扎、染、织的工艺巧妙地结合一起,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
    3、织
    织机主要分为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两种。踞腰织机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织机,与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使用的织机十分相似,黎族妇女用踞腰织机可以织出精美华丽的复杂图案,其提花工艺令现代大型提花设备望尘莫及。不同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锦曾是区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
    4、绣
    黎族刺绣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其中以白沙润方言区女子上衣的双面绣最为著名。她们刺出的双面绣,工艺奇美,不逊于苏州地区的汉族双面绣。
    黎族的纺、织、染、绣四项工艺都富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各地黎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喜爱,创造了多种织、染、绣技术。
    各地的黎锦风格多样,有的古朴淡雅,有的华贵富丽,有的潇洒轻盈,充分表现了黎族人民的才能和智慧。
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多达160种以上。主要有人形、动物、花卉、植物、用具、几何图形等6种类型纹样。彩色一般用红、黄、黑、白、绿、青等几种,配色调和,精致新颖。
    黎族妇女们用简单的工具(踞织机)织出有精美图案花纹的黎绵、黎幕、黎单、桶裙、花布、头巾等用品,其图案的特点是运用直线、平行线、三角形、方形、圆形等,构成富有装饰价值和独特民族风格的百多种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的图案花纹。主要图案有“渔猎农耕图”、“纪祀图”、“丰收图”、“婚礼图”等。
    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有些织绣品上嵌缀金丝银箔、云母片、羽毛、贝壳、穿珠、铜钱等,更显得鲜艳夺目,华丽雅致。有些采用变形夸张的线条绣出富有黎家乡土气息的精致黎锦、黎幕、黎单、桶裙、头巾、花带等雅致独特,绚丽多彩,十分惹人喜爱,成为海南独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畅销国内外,享有盛名,深受中外宾客的青睐。
    在黎锦四大工艺中,黎族精彩又独具魅力的染色工艺少为人知。目前,仍掌握染色工艺的黎族妇女已所剩无几。在我国民间,黎族也是唯一还在使用多种植物进行染色的民族。
    黎族的印染以扎染为主,古代称为绞缬。织物经过结扎、入染、晒干、折线等步骤,最后形成色彩斑斓的花布。印染所用的染料以植物的叶、花卉、树皮、树根等为主,天然矿物颜料为辅。
    几千年来,心灵手巧的黎族妇女,不仅发明了先进的纺织技术,也成为最优秀的“调色师”。黎族使用的染料多为植物类染料,较少使用动物类、矿物类染料。植物染料除了靛蓝类为人工栽培外,其他几乎都是野生的。植物染料可利用的部分包括根、茎、心、皮、叶、花、果等。
    黎族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植物染料资源十分丰富。黎族妇女使用的植物染料不仅品种很多,不同的地区和方言,喜好和习惯又不相同,因而对染料的运用也有所差别。目前,黎族还在经常使用的植物染料大约有十多种。
    黎族的扎染,最大特色是先在经线上扎线,再染色,最后织上各种彩色纱线的纬,即先染后织。而我国其他民族则是在织成的白布上扎染,即先织后染。黎族的先扎染后织布与别的民族先织布后扎染相比,图案既不失严谨,又增加了色彩的变化,层次更加鲜明丰富。这种自然天成的无层次色晕,为黎锦平添了几分姿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龙被是黎锦中的珍品,它集纺织、印染、刺绣、织造等多种技艺于一体,是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图案典雅,款式多样,在黎锦中技艺最为突出、文化艺术价值最高,因而成为海南地区历代进贡的珍品。龙被又称大被,史书上称为崖州被。
    龙被织绣因黎族方言和居住地区的不同而产生各异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成为研究黎族文化演进的宝贵实物资料。1950年以后,部分黎族妇女已不再织造龙被,如今掌握此项技艺的妇女大多年事已高,而且缺少传人,亟待拯救。
    由于黎族没有文字,而黎锦的纺织技艺高超,风俗民情、宗教图腾等都织在了黎锦上。
     自然环境中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流水,青蛙、麻雀、水牛、鸡狗、龟蛇,生活中的碗锅瓢盆等,在黎族妇女的巧手中,都是信手拈来的图案素材。
    黎锦的花纹图案首选的是根据生活环境、地理环境中所见到的自然形象,加工变形而成。根据生活的地域环境不同,图案也有所不同。居住在深山地区的黎族多喜欢用水鹿、鸟兽、彩蝶、蜜蜂、小爬虫、木棉花、泥嫩花、龙骨花等作为图案模本。而聚居在平原地区的黎族则喜欢以江河中的游鱼、虾、青蛙和田间里的鹭鹫等动物作为织锦图案素材。
    黎锦记录了黎族各地区的文化原生态,表现了黎族的生产活动和民俗风情——从刀耕火种到狩猎捕鱼,从男耕女织到喜庆丰收,从迎亲取亲到节日庆典。不少黎锦图案还形象地表现了黎族民间传说,比如《大力神的传说》《三月三的传说》《鹿回头》《甘工鸟》《七仙女的传说》《槟榔的传说》等等。黎族民间的歌舞和器乐在黎锦中也都有表现,可以说每一幅黎锦都是一个故事,一首歌。
    黎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黎锦是她们独特的史书,浓缩了黎族的历史与文化。黎锦文化传递的不仅是历史价值、工艺价值,还有不能忽视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报道
您可能还会喜欢看 Are you like?
媒体战略合作 Strategic media
电话:0898-66257886 18976061501 020-38013166   传真:020-38013196   电子邮箱:itciya@vip.163.com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和平大道19号蓝天广场四楼 ©2012 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hainan tourism digital museum.
全程运营机构:思洋互动传媒  粤ICP备0608202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0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