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特产馆--纺织品
黎族服饰
来源: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时间:2009年04月10日



    黎族服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1018;项目名称 :黎族服饰;项目类别:民俗;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锦绣织贝有限公司、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编号:Ⅹ-111。
    黎族传统服饰是黎族社会历史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积淀而形成的,它根植于黎族的社会生活中,凝聚着黎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及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黎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黎族服饰对于探讨海南黎族的社会发展历史、文化艺术、民俗原生态、宗教信仰、生产生活和民风习俗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及研究和保护价值,对中华民族服饰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黎族虽然有语言无文字,但黎族服饰尤其是黎族织锦与黎族文身一样,都是这个民族的“甲骨文”,它们背后蕴含着丰富而神秘的文化信息,非常值得去挖掘和研究。  
    在几千年前人类的无纺时代,黎族人民就掌握了高超的树皮布制作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加工成树皮衣、树皮帽等衣物,可见黎族服饰文化的源远流长性。
    黎族传统服饰经历了漫长历史演变过程,不仅是黎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还蕴含着民族服饰历史、信仰、民俗、艺术审美等诸多信息,在中国纺织史上有着特殊地位。
  黎族妇女擅长于纺织绣染,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驰名中外。黎锦图案多样,主要有蛙纹、舞人纹、牛鹿纹、竹木纹、昆虫纹和花草纹等。在色彩上,一般以黑、红为主,间配黄、白等颜色。
   黎族妇女经常扎球形发髻于脑后,插以骨簪或银簪,上衣边沿皆绣花。服饰的款式与颜色比较多变与鲜艳,有对襟与偏襟、直领与圆领,有纽与无纽之别,上衣也有缀以贝壳、铜线、穿珠等饰品。头巾式样花色和系法也因地区而别,各有特色。裙子很有特色,绣花织纹,四周缝合成筒状,故被称为筒裙。筒裙有长短之分,长的及脚面,短的齐膝。
  相对于妇女来说,黎族男子的服饰就显得简朴多了,一般只是以红布或黑布缠头,有如角状和盘状的。上身则是无领对胸无纽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饰物。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染架、踞织机等。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驰名中外。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包鬃是黎族男子传统发式。流行于海南省保亭、琼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 黎族地区,以及东方、陵水两个黎族自治县和通什市等地。旧时,男子发束结于额前,状如犀牛角,贯以簪或小木梳1把,用宽约半寸的薄银片或铜片掩之,外缠以黑巾。男上衣无领对胸开襟,下身有穿前后幅布的吊前襟。
    黎族的女子一般多披绣花头巾,上衣无扣对胸开襟,显得自由舒展,下身穿的筒裙是由各种丝线制成的。黎族女子的衣裙图案很多,一般都是带有图腾的性质,是同一血缘集团的标志 ,也是民族内部支系团结的象征。 “双面绣” 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女子出嫁前文身和织绣衣绣中都编织有祖先沿袭下来的古老图案。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和筒裙,常常嵌入金银箔、云母片、明片、羽毛等,也有的缀以贝壳、串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一方面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同时这些装饰是财富的象征。
    黎族服饰,并非全是根据体型而定,服饰的尺寸因为各个方言区的地域语言、族源、族系、崇拜、祭祀、丧葬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因而所喜爱的服饰款样标准、自 然也不相同。比如妇女上衣,哈方言的罗活、抱由、抱曼的衣衫特别宽而大,同样是哈方言的只贡(多港)的黎族妇女衣衫特别小而窄,在黎族妇女服饰当中,可称是最小的女衫了。
    关于黎族服饰,古代典籍有不少记载。如《汉书•地理志》:“武帝元封元年,略以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为贯头。师古曰:‘著时从头而贯之 ’”。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也多有记载。自古以来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妇女精于纺织、染布、刺绣等。如果说汉代“广幅布”,唐代的“吉贝布”、“盘斑 布”、“食单”(桌布),到宋代的“青花布”等,和战国时代的“织贝”是一脉相承的话,那么,苏轼在《峻灵王庙记》所说的“结花黎”就是美孚方言黎族妇女 用传统的缬染技术织出来的。这就是历史资料所记载的黎族人民用棉花织成的富有文彩的纺织品——“织贝”。
    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和各民族交往的频繁,黎族服饰加速了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将无领直口和贯头上衣,改为挖口上衣领,或者将直身、直缝、直袖改为使腰身、 袖口有缝(折间),或者改无钮为饰钮,后来又改为琵琶钮,直到将对襟改为偏襟。赛方言黎族,除陵水祖关、群英地区妇女穿的有花筒(俗称“丝筒”)外,其余 均先是仅在裙尾、裙腰上绣花,其后又在上衣上反镶色彩较为鲜艳的布边,筒裙多织条格纹,最后就只有蓝衣黑裙或素身无花纹。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多数的黎族青 年男女早已改穿汉服。只有比较边远地区的中老年妇女仍穿着黎族服饰,但是多数服饰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的材料制作而成的,且上衣服饰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黎族服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体现了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黎族服饰不论在审美和实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的。它对中华民族服饰的 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黎族服饰文化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报道
您可能还会喜欢看 Are you like?
媒体战略合作 Strategic media
电话:0898-66257886 18976061501 020-38013166   传真:020-38013196   电子邮箱:itciya@vip.163.com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和平大道19号蓝天广场四楼 ©2012 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hainan tourism digital museum.
全程运营机构:思洋互动传媒  粤ICP备0608202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0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