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岛
东岛位于西沙群岛的东侧,故名。距永兴岛60公里,面积1.60平方公里,为西沙群岛中的第二大岛,也是南海诸岛中较大的岛屿,象一颗珍贵的宝石镶嵌在碧波荡漾的南海上。以其海鸟众多而闻名于世,人们了称之为“鸟岛”。1981年被划为以保护红脚鲣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因此也是我国最南端的自然保护区
东岛是一个珊瑚岛,呈长条状,长度约为2400米,宽度约为1000米。全岛平均海拔只有4—5米,最高处在沙堤上,约8.5米,沙堤宽达60米。岛南端还有一条粗沙组成的沙咀伸出于礁盘上,沙岛北面礁盘上有新沙洲两个。
东岛所在礁盘为一长形弧状巨大礁盘,向东北突出。它是东岛环礁的东北翼,也是保存最好的一翼。而环礁的西南部,珊瑚礁还未能长到水面附近,而只是成为暗礁滩,深沉水下。如堪涵滩、滨湄滩等。本岛开发也早,岛上东北西南部均有明代小石庙遗址。东岛曾命名为“和五岛”,以纪念明末抗西斑牙殖民主义者侵略的潘和五。
岛屿离赤道只有十几个纬度,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是我国水热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热带植物丛生、树林茂密,有高等植物20多种,天然植被属于珊瑚岛常绿林,由麻枫桐(白避霜花)、海岸桐、银花树、羊角树、草海桐等代表性植物组成。尤其是粗犷高大的麻枫桐群落,每株高10米以上,直径可达40—70厘米,为红脚鲣鸟提供了良好的栖居场所。人工植被有榄仁(枇杷)、木麻黄等。岛中部和西部的椰子林,是由清末渔民营造的,现在树高已达20一30米。
东岛是浩瀚南海中名符其实的鸟岛,不愧是海鸟的“天堂”,现在鸟类50多种,其中红脚鲣鸟最多,共有大约5-10万只聚集于此,象一簇簇盛开的白色花朵,耀眼迷人,有时又腾空而起,盘旋、飞舞、鸣唱,在蓝天上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像是欢迎着人们的到来,别开生面,蔚为壮观。
鲣鸟是一种飞翔能力极强的鸟类,骨头很轻,蜂巢状的细孔保证了飞翔时能减轻重量。鲣鸟捕鱼时,疾速而下,一头扎进海中,不见身影。鲣鸟生活很有规律,清晨一早就到海上觅食,傍晚飞回东岛安歇。这种按时定向的飞行给当地渔民出海捕鱼作了向导,渔民都叫它“导航鸟”。
鲣鸟是居留性的鸟类,不作长距离的迁徙,但繁殖期过后在栖息地附近的海域上空游荡。在鲣鸟世世代代居住的岛屿上,排出的粪便日积月累,逐渐形成1-2米厚的鸟粪层,估计有20万吨之多。这些粪便湿时呈黑色如泥炭,含有较多水分、有机质、氮、水解氮、全钾、速效钾、速效磷以及代换量都很高,而后随着风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鸟粪经脱水、矿化和与珊瑚、贝壳、有孔虫残体碎屑的胶结,便形成腐泥状、粒状、块状和盘状物质。这种鸟粪磷肥,只要筛出其中粗骨部分即可以直接施用,是优质的有机肥料。
岛上的鸟粪鸟粪土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井水受鸟粪污染后,呈微黄色,昧涩,不能饮用。所以岛上虽有水并数口,但饮用水仍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岛守备队的官兵们也对红脚鲣鸟的繁衍生息倾注了一片爱心,他们从不惊扰鸟群,从不掏鸟蛋,每遇到受伤或病弱的鸟还带回治疗,悉心照料,然后送返林中,使这个鸟的乐园越来越兴旺发达。除红脚鲣鸟外,东岛上还栖息着褐鲣鸟、小军舰鸟、黑枕燕鸥、大凤头燕鸥、暗绿绣眼等鸟类,以及上岸产卵的绿海龟和玳瑁等。
东岛上还生长着很多种类的陆生动物。黄牛、山羊成群,现存黄牛有十四、五群,约300多头;山羊时有出没。还有野狗、山鸡、野鸭、野猫等等。这些动物都是很多以前我国渔民在岛上居住和生产而放养繁衍下来的。它们也都受到了严格的保护。 环绕东岛四周的沙滩,并非全部平坦,在沙滩外缘常有海滩岩存在。海滩岩被海浪浸蚀后,常形成不高的小崖,高2—3米。海滩岩在岛的北部已上升成为海岸阶地,并巳有岩溶地形发育,如有不少冲沟切开岩层。形成崎岖不平地面等等。这些海岸阶地是由珊瑚砂岩、珊瑚灰岩构成。岩层中砾石光滑匀称,由于钙质胶结,质地坚硬,能抵抗台风巨浪冲击,保护了面积不大的沙岛。由四周沙堤围绕的中部低地,本来是个次成泻湖。目前形态保存得还很好。中部仍存有一个淡水搪,呈条带状,水深在天旱时还有0.4—0.5米,为野牛群饮水池。本岛野牛群亦赖此浅湖而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其他小岛上,皆因缺乏天然淡水池而使放养的牛、羊不能存活。
在东岛附近的海面上,可常见飞鱼一群群钻出海面,张着翅膀,箭一般飞行。飞鱼胸鳍特别发达,宽宽长长的就像蜻蜓的翅膀,它以很高的速度从海里蹿出,展开胸鳍在空中滑翔,一般可以滑翔几十米。阳光照在它的翅膀上闪闪发亮,形状就像一架小飞机,飞鱼划出道道波纹,姿态优美地画了一道弧线,飞了约二三十米便又落进海里。一会儿远,一会儿近,一会儿几条,一会儿一条带着水珠蹿来蹿去,仿佛一场罕见的飞行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