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鱼咧,大家来买鱼咧……”,走在海南西部的渔村小巷中,渔女们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她们婉转的叫卖声和独特的服饰,很容易引人注目。这里的渔女们还保持传统的着装,上衣是无领左襟衫,身穿直筒笼裤,头戴宽檐尖顶竹帽,美观又方便劳作。
渔民们的服饰乍看夸张单调,仔细探究,可发现渔家服饰的形成与生产劳作、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左襟无领色彩多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海南海边渔民的服饰以“轻”、“薄”为主要特征,以抵御强烈的阳光和炎热的天气。
《史记-南越尉佗》中提到“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骆裸国亦称王”,“骆裸国”形容的就是人们着衣少;《晋书》卷九十七《林邑国》记载“四时暄暖,无霜无雪,人皆裸露徒跣,以黑色为美”,骆裸国、林邑国与海南同在一个较大地理空间,同为海洋性服饰习俗可能性较大。
到了宋代以后,海南海边服饰风格逐渐明显,《宋史-蛮夷列传》记载,“朱崖环海,豪富兼并,役属贫弱;妇人服缌缏,绩木皮为布”。清《万州志》卷三《疍人》条有:“妇人髫垂后,或插髻包金。戴平头藤笠,负贩”。
从记载上看,海南渔民服饰风格总体一致,易于识别,渔民们走南闯北,仅凭对方的穿着就可以判定是否是同乡。但由于经济发展、外来文化等因素影响,海南的东部、南部渔区少见传统服饰,而西部渔民服饰则仍延续传统。
传统渔民服饰最有特点的要数渔女们穿的左襟衫———无领、袖短、衣服扣子在身体左侧,衣服两侧下摆有分叉。
民间文化学者邓天庆对渔民服饰颇有研究,他介绍,左襟衫又称“大襟衫”,虽称“大襟”,但衣服上身后反而显得紧身狭窄。“左襟衫是渔民们在生产劳作中不断改进的,衣襟是左开式,是为了避免右手对风时衣服与网纲、鱼线相勾缠;而紧身露臂一方面是为了劳作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显出女人的身段。”邓天庆说,追求美是人的天性。
在临高调楼镇调楼居委会,居委会书记林益群拿出家中几件左襟衫,记者看到衣襟设在左侧,纽扣用布条做成,十分隐蔽。摊平在桌上,前后看上去皆是空白,衣服无兜,显得十分简练。
林益群说,现代渔女们的左襟衫颜色很多 ,而在布料紧缺时,衣服的颜色要单调很多,白衣黑裤都是最时髦的。左襟衫颜色也随时代在变,最早是褚色、青色,后来是白色、黑色,现在是多种颜色。解放以前为了让衣物耐风化日晒和海水浸蚀,左襟衫缝制好后,还要放在盛满薯莨根皮的大锅中熬煮,煎煮完后衣服呈深褚色。
邓天庆说,为了美观,渔女们在制作左襟衫时也偶有创造性举动,譬如用两种颜色相拼,或左右或上下或前后相拼,使两种颜色相映成趣。
“笼裤 ”宽脚易劳作
与左襟衫的变化多端相反,直笼裤就显得单调些。直笼裤又叫“笼裤 ”,裤裆大、裤脚宽,结构十分夸张,远看就像两个灯笼。
邓天庆介绍,渔家裤子不管男女,一概是宽裤筒,从腰间至腿肚都是一样宽。
在儋州白马井镇海滨居委会渔民吴吉星的船上,记者看到他正穿着直笼裤在搬运渔网,宽大的裤裆让他在做下蹲、攀越等动作时,非常方便。
忙完一阵后,吴吉星给记者仔细展示他的直笼裤。记者看到直笼裤没有裤带孔,用布带绑扎取代腰带,裤子也没有口袋,裤脚较短。
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动作幅度都比较大,特别是下蹲动作频率大,大裤裆就显得非常必要。”邓天庆说,渔民在海水中劳作裤子容易被海水打湿,宽大的裤筒更容易被海风吹干。
过去,直笼裤多用粗布制成,穿之前也要用薯莨根皮浆染,使它耐磨防腐;现在,由于物质丰富渔民已不再使用浆染技术,但当初浆染时的颜色却仍在流行,其中女裤以黑色居多,男裤以灰色居多。
海南省民间文化研究会会长王贵章说,海南岛西的渔民服饰与福建等东部沿海的渔民服饰同样是受海洋文化和历史传统影响,服饰款式相似,不同的是由于气候、风俗等因素,衣服的长短、装饰细节大相径庭。
值得一提的是,岛西渔女们的服饰与著名的惠安女服饰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左襟衫,圆领短袖,宽大的直笼裤,既兼顾了美观又便于在海水中劳作。
学界总结惠安女服饰“封建头,民族肚,节约衣,浪费裤”的特点,岛西渔民也基本具备。但惠安女的服饰要更复杂美观一些,惠安女的上衣短小,不仅露臂还露肚脐,另外衣服色彩更加鲜艳,在衣领、衣袖、裤腰、裤脚上都有图案刺绣,特别是在裤腰上还有银链装饰。
顶尖檐宽避风雨
在西部海岸线上行走,常看到渔民们戴着宽檐帽在海上作业,远望像一把把金色的小伞漂浮在蓝色的海面,美丽而生动。宽檐帽是渔民们出门必备的,海南太阳烈、雨水多,在海上作业没有躲避处,全靠头顶的帽子。
邓天庆介绍,出海渔民常戴的宽檐帽直径达到80公分,戴在头上能把整个身体都遮住,既遮阳又能挡雨。
由于帽子的面积大又必须密不透水,这就要对制作材料、制作工艺提出很高的要求。“全部用竹子会太重,要用竹子搭骨架芦苇填充,这样可以使帽面精细密闭。”对宽檐帽制作工艺熟悉的渔民林民其介绍,帽子编制好后还要在外层刷一层桐油,防止海水腐蚀和漏雨。
80公分的大帽子顶在头上,也要考虑其舒适性。林其民介绍,为了帽子不被海风吹走同时戴着舒服,还要在大帽子内部添一顶小帽子,小帽子内用干荷叶填充,戴上后再用绳带系住。
林其民给记者一顶做好的宽檐帽,记者按要求戴在头上,轻便舒适,由于帽顶尖帽体下压,并不容易被海风吹动。
除了衣服,岛西渔民的配饰也别具一格。面巾是渔女们的必备品,海边风大,为了保护皮肤,渔女们出门都会把脸用面巾遮起来。
面巾样式划一,但色彩多样,有白巾、黑巾、蓝巾、花巾等。按照惯例,老年的妇女戴黑巾或白巾,中年妇女喜戴蓝巾或白巾,只有年轻的女子喜戴黄巾或花巾。花巾上有各种彩色图案,其中有绣着金龙的,俗称“龙巾”,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西部渔民的头饰比较简单,一般成年后就会挽一个发髻,也不罩网,前额不留刘海,干净利落大方,也不易被海风吹散。
为了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渔民们喜欢佩戴一些金银首饰,男性也不例外。
民国时期《儋县志———地舆志十五》有“衣服之制,山居之乡,多尚朴素;海滨之乡,多习奢华”,也透露渔区富庶,渔民衣着华丽配饰多。
渔区的男子一般喜欢佩戴项链,而女子戴耳环和手镯的多。
邓天庆介绍,西部渔民的服饰,总的趋向是质朴、实用,有强烈的海洋色彩。
在采访中,记者也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渔民的服饰也在变化。特别是流行服饰的冲击,使一些年轻的渔女放弃传统服饰,而渔家汉子劳作时穿的对襟衫、直笼裤也逐渐在被新型的雨衣、雨裤和长统雨靴所替代。
0
Comments
海味十足的岛西渔民服饰
发布于:2012-01-01 | 作者:三亚旅游 | 已聚集:人围观
标签:渔民服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