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河发源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西部毛感乡仙安石林南麓,在三亚崖城镇港门村注入南海,全长90.2公里,流域面积986平方公里,为海南第四长河流。因流经古宁远县治(今崖城,隋大业六年宁远县治此)得名。
宁远河是琼南最长的河流,从毛感石林出发,上游流经崇山峻岭和原始密林,中游进入三亚北部的丘陵地区,到了三亚西北部的雅亮就开始进入了平缓的下游河谷平原,最后在三亚的崖城镇出海。
至少从新生代第四纪开始,宁远河就把千山万壑的泥沙携带下来,年年复年年,终于淤积成了崖城周边方圆两百余里的平原地带,使得崖州百姓能够辛勤耕作,安居乐业。从此种意义上说,宁远河算得上是古崖州的母亲河。
明代正德《琼台志》中载有“崖州境”舆图,该图绘有宁远河的全流程,并已大致标明河流走向的基本形势。
清代光绪《崖州志》对宁远河做了简要介绍:“宁远水,俗名大河。源出陵水县雅康黎村大岭,西流经南解、略克,入州属抱笼黎村,会诸岭峡水。历嘉岸、大笼、陀荖、抱浩(黎村)。至沟口汛,与北来一支小水会……南流至城北,东流经北厢起晨坊,折而西。绕城南,复南行,汇于港门西南之保平港,入于海。约行二百余里。”这段文字,说明了宁远河的源头,也述说了流经的村落,以及流径长度。
从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崖城地区所设立的古县,大都取名为“宁远县”。有专家认为, “宁远”有祈愿河流利泽一方,“安宁久远”之意。应是先有河流之名,后有古县之名,即“宁远县”是因“宁远河”而得名的。
宁远河在崖城像树分两枝一样,形成东西两条分流,分别在崖州湾的大疍港和保平港入海。
南宋时,大疍港已成为一方出入的门户和交通要道,商贸活动十分繁荣,并已设有专供传递公文、转运物品的驿使和往来的官员中途歇息的驿站。宋末元初,东南沿海乃至中原地区的移民,纷纷迁来崖州,人流物流一时大增,港口自然日渐昌盛;来自闽广的水上居民疍家人聚居海滨,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疍家村,大疍村紧傍港湾,港口于是得名为“大疍港”。
大疍港不仅曾是琼南商贸海运大港,还一度是明清两代的军事海防要塞。
宁远河另一入海口为保平港,位于大疍港西边,《崖州志》称:“保平港,城西南受宁远水入海,州治要口”,“保平港距城西南十三里,潮满水深丈余,或五六尺,可容大船十余”。自古来保平港也一直是州治要寨,繁忙良港。
保平港附近,有一毕兰村,始建于唐代,距崖州古城西南八里,是古崖州的边关重镇、海防门户。唐代,因宰相李德裕谪居毕兰村而扬名,后因宁远河水冲毕兰,村民移居黎地。此后不断迁来的居民,聚居于毕兰村北,取名“保平村”,意为保世代平安。
保平村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村中还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是崖州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又最集中的古代民居建筑群。保平村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的发源地。
千百年来,大疍港、保平港及保平村,均见证了宁远河曾经的繁荣和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