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详解“印象•海南岛”定位 |
来源:海口晚报 发布时间:2009-05-12 10:01 责任编辑: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
|
一台“印象•海南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台长达70分钟的演出里,230名演员轮番或整体出场,各种情景交错出现,它是如何串联在一起的呢?日前,导演王潮歌在接受采访时,对“印象•海南岛”的主题和定位做了详细的介绍。 主题之一我在大海边 舞台上,一个青春阳光的少年站在观众面前大声喊“我在大海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王潮歌说,整个的创意编排设计,“我在大海边”是最重要的主题。这个主题非常宽,你可以说我第一次来到大海边,也可以说我现在终于站在了大海边。有人在海边倾诉,因为海是可以信赖的;有人在海边傻了,一看,海这么宽阔,人生真的很渺小。不同的人站在大海边的时候,想象是不一样的,这个主题是希望每个来海南的人,都能和演员一起从心底喊出“我在大海边”;到了大海边,大家就都是“海南人”了,可以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欢乐。 主题之二我不想接电话 舞台的灯光暗下来了,手机铃声响了起来,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子走上观众席,边接电话边说“我不想开会、不想汇报、不想挣钱、不想炒股票。” 对这样一个情景,王潮歌解释,从“我在大海边”这个主题延伸出去,就涉及当今一些人的生活状态,比如说人太匆忙、太劳累、不能够歇下来,所以我们又有一个主题出现,就是“我不想接电话,我只想一个人在海边晒太阳。”这个主题切合了今天金融危机中的众生相:有的人为了生存更辛苦地工作,有的人失去了工作,有的人对未来担忧、心态惶惑。所以说,能够静下来到海南来,就在沙滩上,一个人晒晒太阳,不开会了、不考虑挣不挣钱了、不想股票升降了,来晒晒太阳也是一种美好。 主题之三向海南文明致敬 当红色娘子军出现时,海南人对此再熟悉不过,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随之出现的海口街景、世纪大桥、市民的笑脸等投影情景把娘子军与今天的成就联系了起来。 对于这么一段安排,王潮歌表示,我们在剧中对海南的文明做了一个致敬,它的文明包括少数民族、黎苗服饰、椰子树等,我们把它的地域特征也做了挖掘、包装。同时我们向红色娘子军致敬,我们能够有今天的生活,是琼崖纵队在海南坚持革命,有很多壮丽的人生、壮丽的故事和景象,他们牺牲了,换来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可以穿着泳装,手里抱着一个椰子,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这都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另外我们想说的主题,红色娘子军等革命前辈也在注视着我们,他们在天之灵能看着子孙幸福地生活,感到自己没有白白牺牲,因为后代完成了他们的理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定位三个“面向” 当轮滑少年飞速掠过印象舞台的时候,当青春少女的闪光拖鞋化作点点萤火虫的时候,观众们看懂了、惊叹了、鼓掌了、陶醉了。这是一台给什么样的人欣赏的节目呢?王潮歌认为,我们的节目,不管是90后的年轻人还是70岁的老人,各个年龄阶层都会喜欢。芭蕾舞就不一定能做到,有人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有人觉得太美了;而在我们这个节目里,年龄、教育程度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在这都没有问题,统统都能包容进来。外国人来看也没有问题,他没有障碍,不会不了解、不会不知道在说什么。整台节目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岛外,面向来海口旅游的人,面向所有从任意方向的来人。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其他报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