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沙绿茶畅销海内外 |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发布时间:2009-05-13 10:11 责任编辑: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
|
前不久,国家农业部官员在出访欧洲时,把白沙绿茶作为礼物送给德国和法国的农业官员。 如今,无论在内地超市还是海南的茶叶专销店,销售员介绍白沙绿茶时都会以自豪的神情告诉你,这是海南最有名的茶叶,是名副其实的海南特产。 前些年一度沉寂落魄的白沙绿茶,靠什么在短短几年时间起死回生?国营白沙农场场长邢贻标回答这个问题时,毫不犹豫地说出三个字:产业化。
几起几落白沙茶
建于1958年的白沙农场,是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种植茶叶的。最初几年就迅速发展为1200多亩,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茶叶面积回落到600亩。 上世纪80年代是白沙绿茶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面积达5600多亩,年产干毛茶280多吨。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白沙绿茶曾在广东农垦举办的茶叶评比中荣获7次第一名。 但到了1990年以后,由于没有足够资金进行茶园改造和更新,大量茶园老化严重,茶叶品质越来越差,产量越来越低。由于茶园面积逐年减少,1999年时只剩2300亩,使企业效益下滑,茶农收入降低,大部分茶农年收入不到3000元。 一位农场老领导回去看到衰落的白沙绿茶和萧条的农场,曾痛心地感慨:白沙绿茶何时再现辉煌? 2004年以后,农场以茶园产权拍卖为契机,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突破,终于使白沙绿茶再次焕发生机,重新找到了辉煌年代的感觉。 2002年时全场茶叶销售收入还只有420万元,2006年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1261万元,亩产值达4735元,茶农年均收入首次超万元,达10727元。今年销售势头更好,全年有望突破1600万元,经营也由2003年的亏损160多万元达到现在的赢利400多万元。
练好内功是基础
曾几何时,白沙绿茶出尽风头,继而又跌入低谷。痛定思痛,农场领导吸取教训,决定把实施产业化作为拯救“白沙绿茶”品牌的突破口,决心为海南农垦和海南省保住这个名牌。 “茶农没有积极性怎么办?唯一的出路是进行改革。”农场发出这样的口号,并在茶园产权改革基础上,以龙头企业与茶农建立“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经营共同体,提高茶农对茶园资产和茶产业的关切度。由于在茶园规划、茶叶品种、种植管理、采摘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都有规有矩,有章可循,实现了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和信息化管理。 现在3000多亩的白沙绿茶生产基地是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也是全国茶叶行业唯一的现代农业示范农场。该农场制定的“白沙绿茶”企业标准还高于国家标准,白沙绿茶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无公害茶叶标准和国家绿色食品标准。 今年7月5日,“白沙绿茶”的加工生产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目前白沙农场已开发出绿芽、毛尖、高香、绿螺等多个系列不同档次的茶产品种,不仅在华南市场成为抢手货,还远销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
好酒也怕巷子深
“有了好茶叶,出去推广时底气也足。”这是“白沙绿茶”销售人员的共同体会。 “以前是产品单一,包装老旧,守在家门口等别人来买,产品不积压才怪呢。”一位销售人员说,好酒也怕巷子深,通过转变营销理念和推广策略,场长邢贻标带领销售人员亲自考察市场推销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细分、改进包装、增加品种。他还清晰记得,在一次全国的茶叶交易会上,场长拿出顶级的白沙绿茶请一位知名茶叶专家品茶。开始那位专家还有些不屑一顾,但他品了白沙绿茶以后,专门找到邢贻标道歉,并一连说出了几个“想不到”。 “白沙绿茶”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营销时他们利用白沙陨石坑这一独特产地概念,大打产地牌,获得好的效果。目前“白沙绿茶”的商场最高销售价达到每公斤4200元,使“白沙绿茶”档次大大提高,品牌效应越发显现。 “以前‘白沙绿茶’是农垦的牌子,后来不行了,现在‘白沙绿茶’又火起来,而且是海南的名牌了,我们也感到很自豪。”日前,在白沙农场二队绿油油的茶园里,老茶工黎燕坤一边采茶一边说,他家的6亩地,去年收入2万多元,今年还要多。孩子在天津上大学的费用,就指望这茶园了。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其他报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