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老街:一部活着的城市近代史 |
来源:海口晚报网 发布时间:2009-05-13 05:54 责任编辑: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
|
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很多故事。海口的老街串起了这座城市变迁的历史,成为海口风情的标签,被记住、被述说,也是海口留给今天最丰美的城市情怀。任何一个到过海口的人都应来老街走走,从老街出发,去寻找城市的记忆。 进入2009年,海口老街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海口骑楼历史文化街区顺利进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前十六强。在海口骑楼建筑保护和综合整治即将开工以及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评选即将开始之际,本报推出“海口老街———城市的记忆”系列报道,全面介绍老街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希望您能够给海口骑楼慷慨投一票。评选编号:011 海南省海口市骑楼街(区)。投票时间:3月20日———4月25日。投票方式:移动、联通发送短信“105#011”至106691605。 要想了解海口的风土人情,请你去老街;要想吃到传统的海口美食,也请你去老街;要想了解海口的历史,请你多去几趟老街。 海口市文物局局长张昆荣说,海口老街好就好在它是还在使用中的大部分保存完好的街区,可以说老街是一部活着的海口近代历史教科书。在这里,你可以听到天后宫的传说、海口人民战胜海寇的故事、经商贸易发展经济的历程。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读懂海口的人,触摸到海口人的精神。老街的兴起、发展、繁荣、萧条,无不折射出海口发展的历史。 百余年前,早期的对外开放口岸带来航运和贸易的繁荣,往来的商户和劳工将具有欧亚风情的建筑式样带到海口,形成商住合一、风韵独具而实用的骑楼。 骑楼的历史与海口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晚清时期,《天津条约》签订,海口是当时全国十大对外开放的口岸,是全岛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南洋谋生的人开始回家乡投资建设。1849年,最早的骑楼在水巷口、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区建成,这里之所以叫水巷口,是过去水域比现在宽,能把船直接开进来,整片骑楼街区就是从这里延伸开来,形成了规模。 尽管已过去了百余年,今天走在老街上,我们仍能欣赏到街边建筑的美。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每栋高二至四层,进深二三开间,在建筑美学上,楼的宽和高符合审美比例。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墙体上的彩瓷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顶覆盖青瓦,上面安放着吉祥物。建筑结构上,有中国古代传统式、西方建筑模式,还有南洋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响;骑楼下的长廊贯通成排,行人逛街时可躲避风雨烈日,一边悠闲散步,一边从容地看货购物。 “这些骑楼本身就体现了海口人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市文物局局长张昆荣说,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是海口的特色,集中分布在龙华区和美兰区的中山路、得胜沙路、新华路、解放东路、博爱路、长堤路、新民路、振东街、大兴街等。柱廊相连,骑楼相依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骑楼式建筑达200余座,中山路沿街两旁保留的骑楼样式最多,约有39座。 骑楼在创新的基础上,又不失海南民房实用的特点,内部楼层是传统的木板结构;骑楼的功能结构是前店后居式、或者是楼下店铺楼上住人式,一直沿用至今。海口骑楼街区的发展是源于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当时海口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贡、海防以及香港、厦门、台湾、广州、北海等,因而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商户和劳工成为携带和传播南洋文化的载体,也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 博爱北路的老居民李先生说,上世纪70年代,他在市十三小读书时就住在博爱北一幢骑楼里,那时的老房子基本上保持着原样,楼下的大厅还没有改造成商场,只在里面设了一处塑料袋加工厂,堆满了成捆的塑料薄膜和热塑机;楼梯、大门、整个二层的地板全部是木制的,二楼分成了多个隔间,住了多户人家。 军阀拆除保存数百年的海口所城墙,老街格局形成。五条老街贯穿东西南北,始为“海口”。 海口原来称“海口所”,是有城墙的,比现在的老街建筑早得多了。可惜,保存了数百年的海口所城墙最终难逃一劫。1924年,军阀邓本殷拆除明朝建成的海口所城墙,次年,以所拆城石筑长堤,就是今天的长堤路前身。 博爱路开凿于元代,是海口至府城的主要道路,名为城内街,又称南北所街,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85年)海口所城筑城,改称城内大街。1924年拆城扩建,始名博爱路,以纪念孙中山倡导的博爱精神。博爱路是海口老城区南北走向最长的街道,全长近1300米,宽9米。以连东、西门的新民路为界,向北至长堤路为博爱北路,往南至海秀东路三角池为博爱南路。 中山路原名环海路,这是由于清康熙年间其北侧临海,至清末称大街,1925年始改名中山路,至今海口人的话语中仍有“大街”的称谓。该路东起博爱北路,南接新华北路,全长388米。 得胜沙路原为海边沙滩,因“海口外线一片平沙”称外沙(外线)。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把总黄开广在此打击来犯海寇张十五,大获全胜,才有“得胜沙”的街名。至清末民国初年,发展成为市内比较热闹的街道,东起新华北路,西接龙华路,全长830米。 新华路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北起长堤大道,南抵人民公园正门,是老城区南北纵向的主要街道,全长近1000米。与解放路相交处分为新华北路与南路。 解放东路在民国时为永乐街,1952年后向西延伸至龙华路,称解放西路,全长998米。有骑楼的路段仅长110米。 老街居民黄老伯仍记得,新华路、博爱路、新民路、中山路、得胜沙路当年都是五六米宽的石板路,造型古朴,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时还保留着;只是石板路凹凸不平,车行在上面颠簸得很厉害,后来就铺成了沥青路面。 发达的商贸业使老街一带开始兴盛,衣、食、住,行、娱、购都有标志性去处, “老字号”引领老街时尚。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殖民势力乘势侵入海口,10多个国家在老街这一带设领事馆,医院、邮政局、银行,海关大楼也在得胜沙路建成。 省博物馆征集部相关负责人章佩岚介绍,早期的海甸溪比现在要宽阔许多,长堤路一带则是码头,海路四通、商船云集、帆樯林立,给早期海口带来了发达的商贸业,同时又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老街一带开始兴盛。 20世纪后,一些有名的建筑、商号逐步在老街叫响。1925年,新加坡归侨王先生在新华北路建中华戏院,解放后更名为解放电影院,它是海口影剧院中的寿星,只是最近已改行,令人遗憾。1935年,旅越华侨吴坤浓投资50万银元,在得胜沙路兴建高五层的海口大厦,民间称“五层楼”,它是这个城市数十年间楼层最高、最豪华、最气派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时最豪华的旅馆和“胜利影剧院”,见证了当年的商业繁荣。 那时建成的海口大厦共五层,高27米,每层建筑面积1649平方米。里面由四个开间五个进段组成,一层较高,为餐厅及商场,二至五层为客房,四至五层后进为影剧院。影剧院可坐观众300人,是当时海口最大的影剧院,海口人以在这里看一场电影为荣。“五层楼”的海口第一高楼纪录保持到了1961年,当年大同路的华侨大厦拔地而起,以七层之高夺走了海口第一高楼的称号。 1926年,海口老街上的百货、皮鞋、布料、五金等商品应有尽有,其中以中山路、北门路、四牌楼、得胜沙、新兴街最为繁荣。到上个世纪30年代,老街上已有商店572家,海口人及各地商旅住宿上泰昌隆、大亚旅店,吃饭喝茶上王昌行、琼南酒楼,看电影到五层楼,看病抓药去天元药店、广惠药行,买土产到梁安记、云旭记,而爱美的女士们爱逛裕大公司、远东公司等老字号,买上一些时髦的布料。 老街见证繁荣,也见证了沧桑的近代史。国难当头之时,老街遭到破坏,经济陷入萧条,老街商人的爱国爱乡情怀令人感动,伤怀。 走进骑楼之中,你会惊奇骑楼与骑楼之间几乎都是共用一堵墙,互相依傍、互相扶持,体现了琼籍华侨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爱乡的历史传统,他们共同创造了老街的繁荣,相继涌现了南行、裕大公司、云旭记、梁安记、邱厚生、广航、南强、大亚等商号。 海口老街不是世外桃源,国难当头时,老街也难免受牵连,其中经历了各种艰难曲折。但是老街的商人始终爱国爱乡,谱写了一曲曲爱的颂歌,团结互助精神支撑着老街走过一次次危机。 1889至1937年的40多年间,海口多次发生天花、霍乱等瘟疫,死亡12000多人。当时,外国人办的福音医院、中法医院拒绝收治传染病人。老街上的广德堂始终开门营业,救活了许多病人。 1909年,同盟会琼州支部创始人林文英和陈子臣回海南组织同盟会海口支部,在海口四牌楼旁(今新民西路139号)创办海南岛最早的革命报纸———《琼岛日报》,宣传三民主义,揭露袁世凯勾结日本的卖国勾当,产生很大影响。 1925年5月,省港大罢工爆发,海口掀起了援助的浪潮。次年2月1日,国民革命军第11师政治部在海口总商会召开工农兵学商各界联合会,成立琼崖锁港纠察委员会,历时9个月,动员各界人士参与,直接声援了省港大罢工,最终取得胜利。当时位于中山路的海口总商会见证了这段历史。 中山路有个天后宫,建于元代,距今有700多年。章佩岚说,天后宫即海口最早的妈祖庙。“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海南,海口老街的商家不愿与侵略军为伍,拒绝参加由日本人设立的“交易协会”,许多商号因此关门,海口老街经济每况愈下,在战乱中破损严重,繁华的老街一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外界交通断绝,港口萧条衰落。1944年5月,美军出动飞机轰炸驻海口的日本军队,一颗炸弹落在天后宫附近,其正殿和东西厢房被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天后宫也难逃劫数,遭到人为破坏,宫内的一些文物丢失。 海口市义兴街178号的“海南云氏会馆”,见证了中共琼崖地下党最艰难、也最壮烈的一段日子,地下党人把生死置之度外,毅然栖身云氏会馆,在最危险的地方坚持开展武装斗争,直至革命胜利。 云氏后人云天明说,会馆过去是法国驻海口领事馆,俗称“八角楼”,在革命年代曾掩护和居住过地下党人。1997年会馆收归云氏后,曾发现一秘密地下室。收回后,云氏会馆开展捐资助学,已连续11年助学30多万元。 规划保护让老街恢复原汁原味,百年老宅翻开新的一页。五大功能区将再现老街原始风貌,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和生活的延续性。 不久的将来,海口老街将再现老字号,历史展示馆、信息中心可让游人了解老街的历史,海南特色美食、茶室、咖啡厅、酒吧街等给市民游客提供休闲场所。“越是本土的、原汁原味的,越能吸引更多游客特别是高端游客,海口的骑楼老街就有这样的魅力。”这是2008年评审《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规划》时,海口市规划委员会专家评委的共识。 有关人士介绍,《规划》通过后,我市已启动了保护老街的前期准备。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被确定为保护和综合整治骑楼街区的三大原则,改造中将尽量保存历史遗存的原样,重点突出沿街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为维护这里生活的延续性,规划不主张完全搬迁现有人口,也不主张将现有人群完全保留在本地,而是希望通过旧城改建,采取建设部分回迁用房、部分商品房、部分廉租房的方法,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住宅。 为了更好地利用海甸河的滨水资源,规划还建议在新华路、博爱路和新辟的规划道路口建设地下步行通道到达长堤路北侧,将滨水岸线纳入到步行系统中。 规划启动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路等示范区,完成核心风貌地段的保护和综合整治。通过整治规划,示范区主要分为五大功能块:骑楼综合商贸区,将通过改善环境,形成富有特色的商贸街区;旅游服务区,将依托长堤路良好的景观和交通便利条件,为老城打开一扇对外展示的窗口;文物古迹游览区,结合天后庙、邱氏百年老屋的抢救和修复,营造有别于南洋骑楼文化的传统历史氛围;文化娱乐区,形成以文化娱乐为主的休闲活动区;住宅生活区,规划增加开放空间和街头绿化,构建以步行为主的完整街巷网络。作者:黎光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其他报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