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国际旅游岛掌门人斗嘴——国际旅游岛的另类视野 |
来源:作者:一笑了之 发布时间:2009-05-19 11:32 责任编辑: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
|
目 录 1、关于开门纳谏 2、关于国际化 3、关于文化是灵魂 4、关于跨文化 5、关于旅游产品 6、关于奢侈文化与奢侈旅游 7、关于旅游主题化 8、关于红色旅游 9、关于挑战法国蓝色海岸 10、关于旅游规划制定 11、关于专家 近日,南海网以“请你来当规划师”为口号,广泛征求关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意见,反响不错。但本人一直观望未动,说老实话,心中还有点“作秀”的狐疑。 这两天,又从南海网报道得知,卫留成书记对众网友就海南旅游业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建议作出批示,并批转国际旅游岛规划组参阅。心中很有了些感慨,也有了技痒的冲动。此为本文之缘起。 拙文内容主要有三:挑刺,建议,感言,现杂陈如后。至于能否纳入“海南一号网民”卫书记与陆致远局长的法眼,那就不是吾辈重点关心之事了。即所谓,重在参与是也。 一、关于开门纳谏 省旅游局这次破天荒开放式做规划之创举,是最令人称道,最显决策者智慧的。 论者谓,此举已不是简单的集思广益了,它既可以动态地吸收几乎所有的另类思维、真知灼见,又足以化解经年积累的对以往海南旅游规划做派与效果的极度不满与抱怨,让愤青们终于可以“化悲痛为力量”了。 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大纲)》,气势恢弘,大胆创新,字里行间随处都显真知灼见。然窃以为其最具价值者不在观点、结论,而在于其筚路蓝缕给人以启发,挑战人的创新欲望,调动人的参与作为。换言之,无论别人怎么评价它,甚至批判它,也丝毫无损它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史上启蒙舆论,组织民意的伟大贡献。所以对《大纲》起草者的虚怀若谷深感钦佩。 当然,南海网的推波助澜,也厥功至伟,不可埋没。 好事既然开了头,如果后劲还足的话,能否各方再使把劲,让“开门纳谏”事件的影响更大、更广泛些呢? 二、关于国际化 对国际化的不同理解,也就导致对国际旅游岛的不同解读。我们一定要汲取兄弟省市的经验教训,走出庸俗国际化的迷思。 讨论“旅游国际化”,必须置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来考虑才有实际操作意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曾坚定地指出:“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中国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这段经典名言被旅游专家解读为蕴含更多的是一种寓意:以旅游城市构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从发生学的角度溯源,“旅游国际化”的概念,应该是脱胎于“城市国际化”。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概念,其实等同于海南国际旅游省的概念,也等同于岛屿型国际旅游城市的概念。所以,参照国内外关于城市国际化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国际旅游岛的丰富内涵。 就供给角度而言,国际旅游岛是指旅游供给达到国际水准的旅游岛屿;就需求角度而言,国际旅游岛是指为国际旅游市场所熟知具有一定美誉度的旅游岛屿。 从这两个基本的逻辑基点出发,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原则要求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衡量: 其一,要有足够高的国际交往程度; 其二,在国际上要有明确的整体旅游形象; 其三,接待设施要完善,尤其是要充分保证国际游客使用的便利性; 其四,需要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独特的人文环境。 而其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 1、建设理念的国际化; 2、旅游市场的国际化; 3、旅游产品的国际化; 4、旅游服务的国际化; 5、旅游设施的国际化; 6、旅游营销的国际化; 7、整体形象的国际化; 8、综合环境的国际化。 其中前提是建设理念的国际化,关键是旅游产品国际化,核心是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显性指标是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吸引力和知名度,即品牌效应。 国际旅游岛要求对全岛发展(不仅仅是旅游行业)的内在肌理、特质文化乃至生产模式与生活模式等进行国际化梳理和展现,加快旅游观光与休闲体验之间的融合,优化岛屿环境,满足“宜居、宜游”的要求。 显见,国际旅游岛是全岛文化、物质、能量、信息及人员与国际上其他国家之间交流逐步增强的过程,是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在功能整体上或某个方面上意义及地位不断增大、提高的过程。 简言之,国际旅游岛是一个动态的全方位的概念,强调的是海南全岛(省)国际化的推进过程,而旅游国际化则是其国际化的突破口与内动力。 既然国际旅游岛等同于国际旅游省,其内涵势必涉及到社会功能国际化、经济运行机制国际化、居民素质国际化等问题。 从社会功能体系而言,国际旅游岛具有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种功能,但它是以国际旅游者、岛屿居民为主要目标对象群,对外提供主要旅游功能,对内满足岛屿居民工作、生活各方面需求,扮演着双重性的角色,二者缺一不可。 一方面,旅游者与岛屿居民共享有限的资源,客观上形成竞争之势;另一方面,岛屿居民生活是旅游者旅游体验的重要部分,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会直接影响旅游者消费满意程度,旅游者的活动也会给岛屿居民的生活带来特殊影响和趣味。 所以,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过程之中,特别要处理好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之间的关系,必须瞄准“主客共享”的发展目标,全力打造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互融共通”的新型国际旅游岛生活品质和环境秩序,努力在本地居民生活品质和外来游客消费体验满意度两方面实现互相提升和互相促进。 还有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即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问题。 笔者认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规划、建设、发展的坐标系的横、纵坐标分别是国际化化与民族化,二者互为参照。 国际旅游岛是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旅游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大特区人跨越时空障碍,既在世界这一空间范围内寻觅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又在时间上与世界共同面向未来的一种自然进程。 就海南的改革现状而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诉求,主要是寻找和认识自身的不足,希冀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社会发展与旅游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来提高和发展自己。这无疑应是国际旅游岛策划、建设所秉持的基本理念。 同理,国际旅游岛的策划、建设的理念,也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特定的改革实际和文化传统,赋予它一定程度的中国色彩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为此,在强调国际化的同时,必须坚持并强化其民族化的特色,才能保证其发展坐标系的平稳。这也恰恰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所以,在研究国际旅游岛民族化时,首先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从中国、从海南的具体实践出发,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海南省情的改革思路和发展模式。 从实践来看,主要是民族旅游文化如何由传统走向创新,从而走上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旅游国际化之路。 因此,民族化应该成为国际旅游岛的前提。因为如果缺乏对中国现实、海南现实的深刻了解和分析,盲目接轨,只会导致圆凿方枘、东施效颦的结果。“越是民族的精华,越具有国际吸引力”,应当成为国际旅游岛决策者、建设者恪守的基本准则。 三、关于文化是灵魂 旅游活动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它是人们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一种高层次文化消费。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曾指出,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到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这是两个功能重心的调整,也是一种性质的转化。 世界旅游组织的《世界旅游报告》指出,在21世纪,旅游市场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强, 文化旅游正以每年10-20%速率增长,现代旅游已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层次发展。 文化旅游既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旅游添加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塑造更诱人的特色,对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档次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世界上旅游业发展迅速的各个国家都特别关注旅游消费需求的文化趋势,并开发出了经典的文化旅游产品,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例如文化旅游已成为美国旅游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旅游项目。欧洲的奥地利旅游资源丰富,音乐、森林、雪山被称为奥地利旅游“三宝”。森林和雪山在世界各地的旅游资源中并不罕见,但音乐却是别具一格,因此,奥地利有“音乐之邦”,其首都维也纳也有“音乐之城”的美誉。音乐吸引着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涌向维也纳。每年5月20日至6月18日的“维也纳音乐节”也就成了全球旅游者的文化盛宴。奥地利正是依靠旅游开发和音乐的有机结合,使这个小小的国家誉满全球。 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普遍具有强烈的文化旅游情结。这种情结自古承袭下来,中国古代文人的旅游无论形式如何,都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儒家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旅游作为人格升华的一个重要环节。道家提倡顺从自然、远游、漫游,认为旅游经历的积累能引起人对自然时空体验的改变。这种旅游意识似乎已融入古人对人生境界的演绎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又如现代中国的后起之秀深圳,并没有特别有名的风景名胜点,也没有历史名人,更没有古迹,但深圳的旅游业却一直很火。主要原因就在于深圳紧紧抓住文化旅游这一特点,推出了很多别人没有的旅游文化产品,如中华民俗村、明思克号航母、欢乐谷、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等,最后硬是活生生地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闯出一条新路来。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专题调研考察团团长孙家正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海南一定要对自己独特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特别重视文化品格和品位的提升。保护文化资源,善用文化,提高内涵,这是旅游业的竞争力和魅力所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既要成为对外开放的大平台,又应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窗口。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也指出,文化特色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成功的关键。没有文化的旅游必将失去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委宣传部部长周文彰认为: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 国际旅游岛的总体目标也有“文化魅力独特”的提法。 总之,几乎是所有领导、专家及群众的共同看法:海南文化多样性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最大、最独特的一笔财富。因此自然毋庸再赘言。 问题在于,“文化”既然有了“灵魂”的标签,那么她在在国际旅游岛的价值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呢?如何落到实处?如何才能不沦于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境地。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需把握: 其一,文化意识; 其二,文化载体; 其三,文化氛围; 其四,文化效应。 四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海南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独特岛屿型画卷,依托这样一幅独特岛屿型画卷,发展国际旅游岛个性化旅游,既是古人与今人的对话,更是文化与市场的对话。可以通过六大文化工程的实施,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竞争力。 一是文化保护工程。 包括实体文化和非实体文化的保护,特别是非实体文化即活文化的保护。 二是文化拓展工程。 海南的旅游文化,除人们熟悉的主流文化之外,还需拓展和挖掘丰富多彩的亚文化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海南文化生态系统。 三是文化创新工程。 在保护和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与国际和时代接轨,培育起一种开放、历史与时尚完美融合的国际旅游岛特质文化。 四是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培育与国际旅游岛要求相适应的岛民素质与岛屿精神。享誉全国的文明生态村应是重要载体之一。 五是文化复活工程。 恢复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时代内涵与价值。 六是旅游文化体验工程。 各种文化工程都必须落实到一个指向——旅游文化体验。即要全面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文化产品的品位与档次,通过文化生命的张扬、活化,让传统文化的体验与时尚生活的感受结合起来,完成旅游文化从静到动、从古板到鲜活、从被动观光到主动参与体验的系列转变,让游客能够真正充分欣赏、体验多姿多彩的国际旅游岛文化。 四、关于跨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文化将人们维系在一起,并且使这一人群具有独特的识别性特征。文化的地域性决定了作为异地性活动的旅游必然是跨文化 (intercultural)交流活动,其中最典型的是国际旅游。因此充分认识国际旅游的跨文化属性,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必然要求。 “跨文化”中的“跨(inter)”涉及4个内容层面: 1、之间,即文化间; 2、相互,即文化相互关系; 3、互动,即文化互动性; 4、对立/对峙,即文化对立/对峙性。 第1至第3层面的跨文化互动性往往是积极的,正面的,而第4层面则涉及跨文化互动消极的一面,即文化间差异性和对峙层面,因而“跨”的第4内容层面往往会造成跨文化理解困难、交际困难以及文化冲突,例如战争冲突,旅游抱怨、投诉等。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被定义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人们对陌生文化的体验,也是对自身文化的重新发现和认识。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不同旅游目的地形象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旅游者对新奇异质文化的追求是旅游业具有“跨文化”属性的重要原因。由文化的“异”引起的游客流动是国际旅游的主流。 从主观需求上看,许多旅游者外出的目的就包含了与当地人交流的成分。很多旅游活动本身就是文化技术交流活动。据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 人类在追求高度物质文明之后趋向于文化精神价值的满足,走出国境去感受异地文化与氛围的国际旅游成为新世纪的一个必然趋势。国际旅游者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差异是吸引游客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成功的国际旅游开发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 海南国际旅游岛发生的种种旅游活动,实质上就是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积极有效的跨文化的社会互动,它的成功,需要依赖于国际旅游岛的东道主对作为营销对象的旅游者的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以及这种背景如何决定旅游者期望值的理解。 因而,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实现旅游市场的国际化,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规划与建设中,旅游形象策划、定位、设计等各个环节均应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与运作,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达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的满意度与期望值。 由于海南以往对旅游的跨文化属性认识严重不足,相关措施也疏漏多多,所以,国际旅游岛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务必下大气力补上跨文化旅游这重要的一课。 为此,应重点转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创造良好的跨文化旅游人文环境 成功的国际旅游不仅仅依赖于旅游文化的物质形态的表现形式,更取决于对彼此文化的意识形态如价值观、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的认知与包容。跨文化敏感性可以帮助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从业人员充分考虑旅游者的文化差异及其多层次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易于沟通的跨文化旅游环境,进而使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有效性达到最优化。 2、提供优质的跨文化旅游服务 在国际旅游岛的特殊情境中,关于服务质量概念的理解也存在鲜明的跨文化特征。一般说来,英美等西方游客与亚洲的游客对于我们传统自认为恰当的殷勤备至的待客之道有着不同的感受。西方游客的旅游消费理念日臻成熟,已不欣赏仅局限于预设的旅游线路的匆匆游览,而且我们面面俱到的热情安排有违西方的文化习惯,会使之感到很不舒服。只有在国际游客背景文化分析的基础上去优化旅游服务质量,才可提高与国际游客交流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国际游客对旅游服务的满意度。 3、实施有跨文化针对性的决策与管理 跨文化理念促使国际旅游岛的策划者应该高度关注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与旅游心理需求,正确了解和对待旅游者的文化价值观,从而有针对性地定位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目标市场,制定有跨文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利用各种跨文化推销宣传手段去吸引文化背景不同的世界各地旅游者。 4、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意识与技能的培养 国际旅游岛的宏伟工程,迫切需要我省的旅游从业人员培养跨文化意识与相应技能,以适应国际旅游岛跨文化发展的需要。旅游从业人员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整个国际旅游岛跨文化旅游的进程。 这使得我省的旅游从业人员面临严峻挑战,即如何尽快提高理解与鉴赏文化差异的能力,以及将这种理解转化为有效的交流与互动、恰当的管理与营销策略的能力。同时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培养大批具有跨文化意识的高级管理及技术人才。 因此,不论是管理者、决策者还是一般从业人员,培养跨文化意识与交流能力已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工程的必然趋势与紧迫要求。 5、正确处理跨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我们强调跨文化的重要性,注重跨文化的旅游经营,并不等于要放弃民族文化。恰恰相反,许多外国旅游者正是受到海南岛文化异于其本民族的独特性所吸引而来旅游的。如果我省的旅游从业人员都能自觉从跨文化的视野着眼,在全球化的跨文化背景下,寻求民族文化与国际多元文化的最佳契合点,既保持海南本土文化特色,同时也促进本地社会环境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这必将会大大拓展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空间。 跨文化研究中按传统将文化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引入了亚文化这一构想的出发点,是社会的各个分支群体拥有着自己的文化,即亚文化。每一亚文化通过其亚文化所特有的特点与其他的亚文化区别开来,而它同时又适应着总的、无处不在的大文化。 亚文化交际也是国际旅游岛规划、建设中绝不可忽略的重要现象。旅游活动中,作为文化背景不同的各种人之间的往来,所跨文化也决非仅是主流文化,同样涉及亚文化。 海南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其众多独特亚文化的异质性与神秘性,成为国际旅游岛跨文化旅游最具风采的重要吸引物。 五、关于旅游产品 当前全国在旅游规划方面有一个通病,就是普遍忽视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具体旅游吸引物的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是整个旅游业发展的根基,没有强势的旅游吸引物即旅游产品,就无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 按照国际旅游岛发展目标与任务要求,目前海南的旅游产业中存在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初低档次的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几乎全面过时。按某些专家的戏虐笑谈,面临国际旅游岛挑战的海南旅游产业为“一个产品全面过时的朝阳产业”。 提到旅游产品的过时问题,必然涉及到游憩方式更新换代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游憩方式更新发展特别快。富裕起来并且视野逐渐开阔的人们,对于好玩与不好玩、怎么个玩法、怎么个娱乐法、怎么个休闲法已经有了一种非常高的要求,已经产生出完全多样化的需求。 因此,有资深专家告诫,对旅游产品策划而言,最重要的是确定游玩方式,即“玩法”。旅游产品创意的最大难点,也是最核心点,就是玩法。有了玩法,就可以清楚的分析产品的吸引力有多大,吸引什么样的游客,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商业运作的策划。旅游产品策划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全新的生活体验,形成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 据说,有业主花重金请著名大学的专家来做旅游规划,结果做出来一看,要素很全,布局也合理,规则也很标准,但就是找不到独特的吸引力,无法操作。因为,他们忽略了旅游产品,忽略了游憩方式设计的重要性。 部分传统的旅游规划机构,未能深刻把握“项目游憩设计”技能与方法,在旅游规划中,以逻辑代替创意,以模式代替创新,使规划失去了灵魂,这也是墙上挂挂的重要成因。 旅游资源的优势不等于市场的优势,关键是要落到旅游产品的打造上。产品吸引力半径多大,则市场辐射半径就有多大。产品吸引核的打造,最重要的是对游客旅游产品购买心理与游憩感受的深度理解。 现代的游客,特别是外国游客,似乎越来越挑剔,他们花钱追求的是一种感觉,一种触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心灵与肉体娱乐的精神感召与刺激。以人为本,设计出互动体验、亲和吸引、情境感悟、个性娱乐的旅游产品,形成旅游项目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是项目设计追求并执行的原则和目标。否则,资源的审美价值将处于僵化、死板的水平。比如,海南的许多海岸、海湾,单从自然属性角度看,并不比许多知名的国际旅游胜地差,但由于文化的贫乏,创意的枯竭,景区规划中缺少人本主义理念,审美十分单一,以至于知名度、吸引力远远不及人家。 从一些优秀的景区景点的成功经验来看,在同样的资源与市场要素的条件下,不同的产品策划,完全可以产生多种多样可能的结果。资源转化为产品,有巨大的可能性空间,可以以资源为对象,进行产品设计;也可以以资源为背景,进行产品设计;还可以完全“无中生有”。而其中特别应该强调是渗透文化意蕴的游玩方式的策划。 旅游产品策划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全新的文化生活体验,形成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海南国际旅游岛豪华邮轮、游艇、高尔夫、潜水、远海垂钓、热带雨林探险等旅游产品的打造,实质上都可以看成是新的文化生活方式的创造。 按富有经验的旅游产品策划专家开出的方子,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产品策划可参考四条标准:定位准确、核心吸引力凸显、游玩方式适应游客需求、投入产出合理。 旅游产品策划有很多种设计方法,从海南的实情出发,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产品策划总体上宜采取资源和市场双向选择配置法。即以海南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主体,国际化市场需求为客体,主体和客体互动,双向选择,优化配置,实现主体的情境空间设计和客体的人性关怀体验有机融合,最终打造具有强势市场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来。 国内外成功旅游产品策划设计中所常用产业整合法、空间布局法、时间轮回法、场景变换法、道具标志化、操作故事化、动静结合法、极至凸现法等主体设计法;求异心理法、角色转变法、对象区别法、感觉触动法、行为互动法、个性体现法等客体设计法;主体设计法与客体设计法交叉组合的综合应用法等等,都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产品策划所亟需学习、借鉴的。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产品设计导向,要特别强调解决三个普遍性老大难问题: 1、主题和核心吸引力的策划 这是任何旅游项目、旅游产品不可或缺的灵魂,偏偏成了海南旅游产品策划设计的瓶颈。 有些景区资源,虽然很有独特性,但是这些独特性在旅游上并不具备较强的吸引力。比如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公园地质遗迹主体为40座火山构成的第四纪火山群,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全新世(距今1万年)火山喷发活动的休眠火山群之一,火山类型齐全、多样,几乎涵盖了玄武质火山喷发的各类火山。火山地质景观极为丰富,为国内外所罕见。具有极高的科考、科研、科普和旅游观赏价值,因而被评为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乃至世界地质公园。海南旅游界特别是一直缺少火爆的旅游吸引物的海口,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该景区却一直不慍不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这里原因较复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专家能看懂能欣赏的老百姓未必就能跟风,资源的独特性与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是不一样的。其失误恐怕就在于主题、景观、游憩方式等创意策划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捉襟见肘。相反,命运之神却似乎特别眷顾三亚南山景区。别的不说,海面上打造百米大佛——典型的人造景观,却因一种“做到极至”的独特性造景策划而声名大振。 显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要求,逼迫海南的旅游产品策划设计人员,必须去深度挖掘国际旅游岛的文脉、地脉、人脉,寻求独特性卖点,注入创新主题,形成独特吸引物,打造核心吸引力。 2、高度重视玩法 游憩方式设计,实质上就是寻找用什么玩法来统领旅游资源的模式。即如何把旅游资源转化成一种玩的方式,转化成一种游客喜爱休憩的方式。这方面海南基本上是大片空白。建议省旅游局尽快创建这方面的数据库。 3、追求游客需求的全面满足。 游客来到海南,不仅仅是游,还要吃住行娱购,并且需要通过游程安排,把游憩过程串起来。在这方面,许多游客对海南几乎是深恶痛绝,甚至痛骂海南是宰客的大“屠宰场”。 所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应该对传统的低层次旅游来一次颠覆性革命,真正从游憩设计的角度,对旅游六要素的游憩都要进行全面、科学的策划,并且围绕各种创新主题与核心吸引力进行大规模重新配置。 六、关于奢侈文化与奢侈旅游 国际旅游岛的打造,有两个关键的概念是回避不掉的,即奢侈文化与奢侈旅游。 “奢侈”,曾经是个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但如今这个词语却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消费心理学认为,奢侈消费带给人们不仅是物质上的享受,它还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即奢侈消费给人们带来的社会身份地位的构建功能。奢侈品除了物质上的价高质优,同时承担了一个重要使命:成为能够享有奢侈消费的人群的特定符号。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好面子”、“讲排场”也可纳入奢侈消费符号意义分析视野。 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许多中国人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消费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已达20多亿美元,占全球销售额的12%,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奢侈品近几年来在中国市场的年增长率都保持在80%以上,远远高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10%的增长率。专家们预测,中国将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在此背景下,奢侈旅游粉墨登场了。 改革开放之初,出境游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如今,曾经的“奢侈品”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国家旅游局2008年8月发布的消息称,中国每年出境的公民超过4000万人次,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各地135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让中国人也在旅游中学会了休闲和享受生活。 旅游,已从传统的奢侈消费变为百姓的普通生活元素。 胡润百富针对中国富豪的生活方式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旅游是中国富豪们最喜欢的休闲方式。“对于整日里忙于商务的中国富豪来说,旅游能让其远离尘嚣”。 国外的豪华旅游机构已经开始看好中国的奢华旅游市场,他们也希望能够在中国找到稳定和高端的客户。 随着从单一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转变,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消费阶层人士要求在旅行时也能彰显自己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身价”。 胡润百富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国际奢华旅游展”,参展的主要奢华旅游提供者多是大型国际连锁豪华酒店集团、独立豪华酒店、高尔夫度假地、保健疗养地、航空公司头等舱、私人飞机、以及豪华邮轮公司等。此外,还有包括境外狩猎、太空游、探险游,以及蜜月专场等终极旅游体验项目。 于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规划、建设、发展之中,奢侈文化与奢侈旅游,将是碰到的一个亟为需要而又十分棘手的命题。事实上,豪华邮轮、游艇、游船,五星、六星甚至所谓七星级酒店,高档别墅,高尔夫,飞机头等舱,保健疗养地,名贵汽车,名牌服装,名贵首饰,豪华婚礼等等,早就在海南登堂入室,并且将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程,随着国内富翁游客、高端游客的增多,必成兴盛之势。 奢侈旅游,保证其奢侈品质最重要的是细节,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文化。 以海南媒体时不时提及的邮轮来说,邮轮生活在国外已经成为一些人生活的一部分,变成了他们的文化。因此,若要将顶级邮轮打造成海南国际旅游岛富有吸引力的重要旅游产品,应该知道,按照原本的要求,邮轮生活其实是有一点贵族意味的。从登陆邮轮的一些要求就能看出端倪,比如在邮轮上必须带正装或者礼服,以备参加晚宴。国际主流的审美倾向是一致的,那就是人们越来越喜欢与有品味的“贵族”进行交易和交流。“世界顶级邮轮”则是一种文化,比如玛丽女王号上的游人,他们在着装上惊人的一致,优雅的风度则让人着迷。在奢华绮丽的邮轮里,时间概念被弱化,置身于蓝色海洋中,感受到的是那种难以言说的惬意。但是在中国,真正的贵族是缺失的。所以海南国际旅游岛要引入顶级邮轮与豪华游艇,决策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您是在将贵族理念、贵族文化带入中国,带入海南。 但显然,全省居民的心理准备严重不足,社会舆论的导向期待也相当滞后。前不久体操王子杨威在三亚的豪华婚礼饱受诟病即为明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场眼球之战,嘴舌之战最为受益(这种几乎波及全国乃至全球的宣传效果、营销效果别人羡慕还来不及)的三亚、海南,竟也有不少人跟着瞎起哄。试想,国际旅游岛客源国际化战略,高端旅游产品战略,究竟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尴尬境遇呢(那些“为什么不省下这些钱去扶贫” “为什么不省下这些钱去帮助弱势群体”之类的指摘将会令人哭笑不得)?好心未必会有好报。 笔者决不是在危言耸听,有例为证:为了拉动旅游内需,日前,国家旅游局官员称已向有关部门提出“国民休闲计划”。以“国民休闲计划”增加国民休闲福利,促进更多国民享受旅游之乐,这是政府惠民之举,是件大好事,按理说应获得“国民”力挺才是。可据媒体报道,让国家旅游局官员大出意外的是,此消息一出台便引发很大争议,很多“国民”纷纷跟帖表示反对,“低层平民生活都困难,谈什么旅游”,“总不能让人饿着肚子去旅游啊”之类的说法甚嚣尘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际旅游岛总体规划,不能不未雨绸缪,尽早考虑这一干情事。 还有一个延伸出来的概念,就与国际旅游岛总体规划联系更为紧密了,那就是“新奢侈主义旅游”。 新奢侈主义旅游概念的提出,主要基于两个前提,一个是国内趋优消费现象的出现,一个是中国奢侈品市场逐渐形成。奢侈品消费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很多人还把目标集中在服饰方面,而欧美人则把房屋和旅行视为奢侈品。 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奢侈”不同,新奢侈主义旅游不提倡盲目追求高价和张扬,而是更加注重品质和个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自己好一点,过自己所能过的最好生活,是新奢侈主义的真谛。 新奢侈主义旅游,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是实现人生自由的优美机会,这样的旅行必须是尊贵的、悠闲的、舒适的、深刻的、个性的,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丰厚资金的支撑。 “9•11”、汶川大地震等一连串天灾人祸已经让旧奢侈改道。人们,尤其是老外们,更是参禅似地顿悟:炫耀财富毫无意义,收获难得的生活体验才是真正奢侈。 因此,新奢侈主义旅游宣称,真正奢侈的旅游,不是你住进了怎样金碧辉煌的酒店或者如何一掷千金,而是你能否得到超一流服务,那种细致入微而又不着痕迹的服务,让你感觉路上比家更具有家的温暖,而你,则是微服私访的寂寞贵族。 在如今这个崇尚私人定制的年代里,新奢侈主义旅游倡导,让旅游变得不再是跟着导游到处跑、走完一个景点再去另外一个景点的跑得比马快的模式,旅游的奢侈模式在于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 新奢侈主义旅游趋势,让拥有优美稀缺的原生态旅游资源的海南,看到了国际旅游岛的光明前景。 以旅游产品来说,“野 + 奢”是海南最突出的优势。 我们有山——神秘奇观的热带雨林、飘飘欲仙的山野温泉、花果飘香的乡野田园、新奇刺激的远古溶洞等等; 我们有海——辽阔无垠的海洋、娴静秀美的海湾、洁白如银的海滩、人迹罕至的海岛、神秘多彩的海底等等。 我们有数千种热带植物与游客相伴,我们有数千种热带动物与游客为友。 我们有骄傲的长寿文化,我们有自然的养生秘诀,我们有令大多西方工业都市之人陶醉得发呆的清新、香甜的奢侈空气。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谁能料想,新奢侈主义旅游崇尚的野奢旅游方式,我们海南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尽情享受。 置身于人间仙境般的海湾,蓬莱楼阁般的海岛,配上一杯鸡尾酒,慵懒地躺在沙滩之上,身放闲处,心在静中,这种最奢侈最完美的休闲体验哪里有——“中国有个海南岛”。 所以,奢侈旅游,特别是新奢侈主义旅游思潮,或许真会助国际旅游岛一臂之力。 思想决定行动,概念决定产品,让“海南是新奢侈主义旅游的天堂”的概念风靡,并深入人心,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策划者的应有之责。 七、关于旅游主题化 旅游主题化已成为当今国际旅游业的潮流大势。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准提升,自主性增强及旅游经验日渐丰富,旅游消费市场已由过去的单一市场,逐渐演变成区隔化的市场。随着消费者背景,如年龄,教育程度,价值观,生活型态等因素的差异,其对于旅游产品的偏好亦大异其趣。旅游业者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亦推出专为消费者量身打造的旅游产品,此即一般所称的“主题旅游”(special interest tours或theme tours)。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专家认为,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旅游的主题化,代表了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旅游的主题化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旅游业正走向成熟。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策划者、决策者必须明了,旅游主题化的实质是将文化揉入旅游行为,是文化与旅游行为的巧妙结合。主题化趋势下的特色和差异是构成旅游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根本要素。 再说具体一点,从长远的特色发展和竞争力的营造而言,旅游产品的主题化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必由之路。 例如,温泉度假是国际旅游度假市场的主流产品,这也是海南主打的优势旅游产品。问题在于,大量的温泉度假区的涌现很快形成雷同竞争局面。国内的温泉产品,不少已经从第一代的室内温泉时代发展到第二代的园林温泉时代,而一些旅游发达地区,例如广东,正积极跨越第二代,进入第三代——主题温泉。因此,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温泉度假旅游产品,无论是旧有产品的改造还是新产品的开发,都应尽快进入第三代——主题化温泉度假区时代。 旅游主题化设计,简言之,就是为旅游场所、项目赋予指向性明确的文化主题,以游憩方式为核心展开设计的一个过程。旅游游憩方式主题化可以说是打开整个海南国际旅游岛局面的最重要的环节。文化主题的确定从旅游区规划的空间布局上来说起到的是一个统领全局的作用,从游憩方式来说是一根纽带联系各个具体的单项设计,从旅游区的整体形象提升上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从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来说,整个国际旅游岛可以根据不同的资源特性,不同的文化创意类别,划分N个文化旅游主题区,这是从全局来说的。反过来,全岛各地,只要你有特色资源,有特色创意,在不违反总体发展规划精神的原则下,都可以推出旅游主题化产品(当然还得履行正常的审批程序)。 例如,三亚可推出海洋文化系列旅游主题产品,美丽文化系列旅游主题产品等;海口可推出火山文化系列旅游主题产品等;博鳌可推出会展文化系列旅游主题产品等;文昌可推出航天文化系列旅游主题产品等;五指山可推出黎苗文化系列旅游主题产品;儋州可推出苏东坡与贬官文化系列旅游主题产品等;定安可推出南丽湖文化系列旅游主题产品等,这是结合地域来着眼的。 也可从文化主题性质着眼,如跨区域的热带雨林文化主题游、红色文化主题游、高尔夫文化主题游,自驾车文化主题游,美食文化主题游、热带果蔬文化主题游、乡村文化主题游、渔家乐文化主题游、长寿文化主题游、养生保健文化主题游、旅游房地产文化主题游等等,这是从大的文化主题着眼的。 也可从具体的专项文化主题着眼,如海口骑楼文化主题游,南山文化主题游,万泉河漂流文化主题游,西沙鸟岛观鸟文化主题游,黎族辟邪文化主题游等等。 倘若旅游主题化真能在全岛蔚然成风,大家就再也不会去计较本地是否有海,是否有山,是否有湖等等,而是把精力放在挖掘本地特色资源,激发独特文化主题创意,这样一来,不就把全省各地参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吗。 所以,我们竟不妨大胆地预测:旅游主题化才是真正能救海南国际旅游岛之命的幸运之神。 八、关于红色旅游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有关项目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 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大纲)》不知是知识结构的疏漏,抑或好恶倾向的缘故,竟未给红色旅游一席之地(我们是依据媒体公布的版本)。似乎国际旅游岛不欢迎红色旅游。此举引发一些老干部及老百姓甚为不满。 关于红色旅游的意义,中央文件已阐释得十分清楚,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中央部委的态度也十分明朗。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已作出规划:“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 海南省长罗保铭也指出:后天的人为因素也让海南旅游具有国际竞争力。这就是……五彩纷呈的绿色文化、红色文化、蓝色文化。 不少专家在谈到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优势——海南文化多样性时,都不约而同地列举了海南红色文化。 国家评选、公布的100个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条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我省海口云龙“工农红军琼崖纵队改编旧址”等四个景区有幸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海口-文昌-琼海-五指山线” 也被列入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不知其他能纳入国家级的景区海南究竟还有多少? 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分类,尽管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专家,具体的分类不尽相同,但“红色旅游文化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已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值得指出的是,对国际旅游岛的规划而言,已不是要不要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的问题,而是从国际旅游岛的视野出发,如何挖掘红色文化,开展红色旅游的问题。 旅游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组合类型越丰富,综合吸引力就越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就越持久。因此,要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就要搞好红色旅游资源与其它特色资源的综合开发,组合利用。 这里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的那样,“整合相关旅游资源,把发展红色旅游与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工农业旅游等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型、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进入21世纪,随着休闲生活的兴起和成熟,红色文化呼唤融入更多的生活品位与人性关怀。因此,“第二代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潮流异军突起。其时代特征包括休闲度假、体验运动、时尚复合、包容开放等众多元素。《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主执笔人石培华认为,具有23年红旗不倒光辉历史的海南,完全有能力推出红色旅游第二代标杆产品,在全国红色旅游浪潮中独树一帜。 因此,构建第二代红色旅游目的地体验参与项目体系,应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主流思路。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就是要全面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与档次,把传统的“文物旅游”,转变为以红色年代的生活体验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形成以情境化为基础的参与式、体验式旅游模式,让游客从被动观光到主动参与体验,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在红色情境中感悟生活,休闲游乐。 海南的红色旅游资源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类型,是红色旅游规划的基础。 海南国际旅游岛红色旅游产品的内容应包括历史过程、革命精神和物质景观三个部分。 历史过程是红色旅游产品的基础和主干,偏重于知识性,带有理性思维色彩,其产品开发重在深度挖掘; 革命精神是红色旅游产品的灵魂与核心,偏重于体验性,带有情感激励色彩,其产品开发重在高度提升; 物质景观是红色旅游产品的物质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偏重于观赏性,带有直觉审美色彩,其产品开发重在广度拓展。 在产品开发中,通过对上述三个部分的开掘、加工、组合与包装,再配套各项旅游服务,就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海南国际旅游岛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我们不妨简单举个例子。说到海南红色文化,则无疑应是以琼崖纵队的历史文化为典型代表。 琼崖纵队经历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考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着“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荣历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对琼崖纵队坚持二十三年武装斗争,红旗不倒,表示了高度的肯定与赞扬。 从红色文化旅游主题提炼的角度,我们可以抛给游客一个历史之谜:众所周知,一提到琼崖,浮现在人们脑海里的是美丽的山光水色,醉人的椰风海韵,醇美的海岛文化。可是就在这个孤悬南海的柔美海岛,为什么竟然成为日本人疯狂入侵与国内反动派残酷压迫时遭遇抵抗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为什么竟然能产生全国都罕见的顽强持久的武装抵抗力量?琼崖海岛这种集圆润与强悍两种看似矛盾的内涵元素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现象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传奇?什么秘密? 今年,一位美国博士不远万里两度慕名来到海南,指名要探寻琼崖纵队的历史之谜。我们的问题提示,自然惹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时不我待,我们应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机遇,充分挖掘、利用海南的热带区位优势,绿色生态优势,民俗资源优势,打造具有海南国际旅游岛特色的“第二代红色旅游目的地”新型旅游模式。(据了解有热心的老干部正在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以云龙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基地,策划打造具有海南国际旅游岛特色的“第二代红色旅游目的地”新型旅游项目。) 九、关于挑战法国蓝色海岸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大纲)》有这么一段话:“建设世界一流、亚洲独有的热带旅游海岸,挑战世界上最著名的法国蓝色海岸、西班牙太阳海岸和澳大利亚黄金海岸”。 “建设世界一流、亚洲独有的热带旅游海岸”的目标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咱们自己的总体规划中向别人发出“挑战”,总让人感觉有点争强好胜的意味,反倒显得底气不足。咱们不妨先剖析一下被挑战者的代表法国蓝色海岸。 法国蓝色海岸位于法国东南部,全称为“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蔚蓝海岸”,是中世纪诗人在诗歌中时常称道的“快活王国”,今天人们称它为蓝色海岸。较具代表性的城市有马赛、尼斯、戛纳、摩纳哥、格拉斯、芒通等。 这个传奇海岸的繁荣历史从18世纪开始,当时一批英国人在尼斯建起了避寒别墅。19世纪,尼斯是世界各地的名流趋之若鹜的地方。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遗孀1856年开始定居在这里,一批富有的贵族在这里建起漂亮的房舍和东正教教堂。豪华饭店里挤满了享受着这里冬日温暖阳光和美丽景色的贵族、艺术家和富豪。 蓝色海岸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主要有: 1、被称为“懒人城、闲人城、老人城、无聊城”的尼斯的阳光海滩 尼斯的整个城市沿海滩延伸开来,海滨大道长7.5公里,布满鲜花和棕榈树,大海真正的一望无际。沿海滨大道对面布满各种豪华酒店和私家别墅,外表看上去没有特别的欧式建筑,走进去才能感受到欧洲文化的浓厚与贵族的气派和豪门情调。尼斯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拥有海滩,而更在于整个城市和谐发展的海滨区。 2、雪山行走 蓝色海岸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上午还在地中海享受温情的海水,下午就可以到圣洁的阿尔卑斯雪山滑雪,让你不得不惊叹这里是上帝的恩赐。 3、鲜花香水 世界香水之都——格拉斯,就位于尼斯的南部,这是个被香气弥漫的小镇,世界60%的香水产自此地,目前世界顶级品牌香水的香精都产自此地,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4、艺术宫殿 尼斯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能正是因其美丽与浪漫,吸引了众多著名的艺术大师来此居住。毕加索晚年一直居住在昂蒂布直至去世,因此毕加索博物馆就座落在此。 这里还有被称为“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博物馆和法国三大国立博物馆之一的“夏加尔博物馆”,时尼斯的现艺术流派在法国也有很强的影响力。 5、巴洛克与嘉年华 巴洛克是欧洲南部在中世纪时期很有影响的时代,代表着一种文化的鼎盛时期,受罗马文化的影响较深。此线路上有150个景点每年接待着近700万的游客。 嘉年华,举世闻名,每年的2月,这个城市就变成了狂欢的海洋。 此外,戛纳的国际电影节,摩纳哥王宫与蒙地卡洛赌场,也是游客所熟悉和钟爱的。 6、狼园 狼园的建立有三大宗旨:教育、科研、经济,提出两大目标:一是成为全欧洲文明的野生动物园;二是成为带动本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契机。 可见,法国蓝色海岸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除了美丽的自然资源与完善的旅游设施外,文化是其延续百年的灵魂。由18世纪开始的贵族文化熏陶积淀而成的闲适慵懒、艺术雅致、澹泊恬定的奢侈旅游文化氛围,是许多景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 其实,不光法国蓝色海岸,另两位被挑战者情况也大同小异。 譬如,西班牙太阳的海岸安达鲁西亚古文明,毕加索博物馆,赛万提斯剧院,迪波里世界主题公园,卡西诺赌场,塞尔沃野生动物园,海洋生命水族馆,贝爱斯特波那马术中心,斗牛活动及贝德罗•希梅内斯牌红葡萄甜酒,世界各地饮食文化品尝等;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的冲浪者天堂、华纳电影世界、海洋世界及梦幻世界、昆拉德赌场、可伦宾野生动物育护乐园、天堂农庄、世界珍奇的发光蠕虫所在地——自然桥公园、范思哲酒店等,都是与法国蓝色海岸异曲同工的。 因此,笔者钦佩《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大纲)》制定者的勇气,却难以认同这种堂吉诃德式的挑战行为。咱们海南的自然资源姑且与人家有的一比,但其他呢?何况与强者相比,话语权的优势,评判的标准,均不在我方,反倒无端惹被挑战者哂笑,又吊高支持者的期望值,两头受气。 其实,何必过分在意“挑战”巴黎蓝色海岸之流,从跨文化旅游的视野出发,对旅游者来说,二者并不是高下之拼,而是多样选择中的不同选择,影响其选择的决定点就在于东西方文化、情调的分野。只要做足了独特的东方情调,迷人的琼岛韵味,跨文化的神奇魅力之戏,引人的优势、亮点自然就凸显出来了。 西谚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国际旅游岛是涉及到诸多方面,也是百业待举,困难重重的庞大系统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起点,高目标是必要的,但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浮躁心态也确是其大忌。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冷静低调地宣称:“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结果反倒被国内外媒体广泛赞誉为“底气十足”,这个案例倒值得我们深思。 十、关于旅游规划制定 有人挖苦讥评国内大多数旅游规划为:“规划=鬼话=鬼画符”,或“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如此评价,貌似不恭,实际却反映了不少旅游规划文本一完成,即被束之高阁的真实现状。综观各地林林总总已规划了的旅游文本,有多少真正成为旅游业的发展指针?有多少规划出了具有独特品牌的旅游项目?海南大概也好不到哪里去。 纵观这些年国内的旅游规划,大致形成了三派:学院派、设计院派、企业派。 1 、学院派: 该派以高等院校各类旅游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为主体,长于理论构架,勇于理想,然失之于抽象,忽视操作。偏爱课题报告与论文。 2、设计院派: 该派以各级规划院、设计院派生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为主体,长于景区规划,勇于美化,然失之于主观,削足适履。偏爱竞标方案。 3、企业派: 该派以公司制的旅游规划中心等为主,长于景观设计操作,勇于实践,失之于功利,投其所好。偏爱竞标方案与营销方案。 三派各有长短优劣,综其所长,弃其所短,方为上策。 当前旅游规划存在的一种普遍误区是,往往是旅游经济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三门学科的简单叠加。基本上是一种课题式研究与运作,对旅游规划研究方法、成果形式及项目可操作性方面研究不足,缺乏对市场运作的把握,其思维还没有完全从“课题”到“项目”、从“研究”到“管理”的转变,尚停留在传统的旅游规划层面。其结果是规划的内容虽很规范,也有一定的技术深度,但只是单一地就规划而规划,往往在实际操作与运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规划与实施脱节,或者产生许多矛盾冲突现象,致使规划成为了花架子,一种摆设。 大多数旅游规划的通病还体现在: 1、客源市场分析不深入。 2、资源优势分析不透彻。 3、无力把握旅游消费需求波动与旅游消费行为差异。 4、对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不明了。 5、过份受行政区划的束缚。 6、忽视旅游目的地特别是旅游吸引物。 这些都是我们制定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规划时所应该警醒的。 按照国家颁布的《旅游规划通则》的精神,海南国际旅游岛急需的规划首先是旅游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属于地方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的省级旅游业发展规划类别。 这种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旅游业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制定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目标体系,优化发展的特定条件、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从而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这种规划,宜以中期规划(5-10年)为主体,最多横跨两个五年计划,但重心无疑应向近期规划(3-5年)倾斜。远期规划(10-20年),可以轮廓化涉及,点到即止。 由于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旅游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要求,大凡具有历史生命力的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的高明所在,就是留“飞白”。从纵坐标上讲,应该给后人留余地,留空间;从横坐标上讲,应该给比我们更有智慧的人留余地,留空间。这才是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精神。 所以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战略总体规划,不是要制定者把所谓的“新”全部都创了(可能吗?),而是要启发、引导大家各显神通去开拓创新;并且,也要留给继任、给后人创新的余地。简言之,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宜粗不宜细,一细肯定就死定了。 以往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也一样)的一个重大失误就在于“聪明”人太多,以致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及有限的资源内,面面俱到,面面完美;然时过境迁,其命运只能是束之高阁。做一个简单的换位思考测验,若要现在的在任官员遵照十年乃至二十年前的规划行事,你干不干?!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大纲)》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的创意思路”部分所提出的策划原则是:“科学发展、注重创新、市场基础、竞争导向、品牌效益。” 而国家颁布的《旅游规划通则》的表述是:“旅游规划编制要坚持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主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 两种文本表述相对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大纲)》缺了“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产品为主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多了“注重创新”、“品牌效益”,“以旅游市场为导向”改为“市场基础”,“社会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改为“科学发展”。 客观地讲,二者不同之表述各有优劣。 旅游资源是自己的,也是所有旅游行为、活动发生、发展的唯一理由与平台,以它为基础,才能掌握主动。 诚然,资源的优势不等于市场的优势,但是资源却是旅游策划的基础和核心。每个旅游项目的成功都离不开市场营销、品牌塑造、公关、渠道建设、服务和管理等等,但是他们演绎的基础却是资源。同时绝大多数旅游者真正能来旅游的根源也是其旅游资源是否具有特色,以资源为基础形成的核心旅游产品是否具有市场吸引力。 所以资源、产品与市场三者的关系,只能是基础、主体与导向的关系。 因此针对市场需求,挖掘资源特色,注入新的元素对现有产品进行调整改造升级或创新产品,以实现资源优势的市场吸引力辐射半径的递增,是旅游规划策划的基本原则。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如时下的全球金融危机),若一味强调“市场基础”,很容易导致短视性与功利性,从而失去主动(时下境外一些经济学家都开始批评国内的不少学者片面地理解市场的特性,导致不少有缺陷的政策、规划出台)。 以“市场为导向”应该是比较科学的提法,并且里面也就包含了“竞争导向”的意思。“科学发展”作为专业的策划原则是比较空洞的,其实都做到策划原则所希望的事情,实际上也就体现了“科学发展”。 因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的创意思路”的策划原则,是否可以调整为:资源为基础,产品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品牌为统帅,可持续为根本。 十一、关于专家 关于“专家”,《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 既然国际旅游岛是个全新的概念,是全国首次提出,其标准、原则和路径,都没有先例可循,以此推论,从严格意义来说,在此之前,是没有所谓“国际旅游岛”这个范畴的专家的。 但国际旅游岛毕竟是中国旅游界,更是海南前所未有的大手笔改革创新,需要大胆探索,敢想前人未想之事,敢走前人未走之路,敢试前人未试之法,敢做前人未做之事。其规划、建设、发展的过程之中,显然又是需要大批专家参与研究、指导、咨询的。 因此“专家”如何认定?从何而来?也就成了与国际旅游岛概念相伴而生的重要问题了。换言之,国际旅游岛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育、生成大批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岛专家”(不是传统狭隘意义的所谓“旅游专家”)。 笔者曾有机会忝列国家、省市及企业的专家评审活动,对于“专家”的理解,颇有些感受,认为 有几个关键点不能忽视: 其一,专家的认定标准。 在这方面国内因过分看重名衔资历所造成失误不在少数。最典型的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科学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国内大奖,竟无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但却获得了筛选条件更为严格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称号。好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今年还公开说了句公道话: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科学院院士”,之所以没有能当选,“这只不过是一个历史上的遗憾”。 其二,专家的来源。 所谓“来源”有两层涵义:一是专业领域来源,一是地域来源。 之所以称“专家”,就因其在某一领域、某一专项是擅长的;但另一方面,正因为其专,也就注定专家不可能是全能的。国内常见的情形是,并非全能的专家却要拼命充全能,结果也就是无能了。这种例子海南也不罕见。 再则,如果请长居天寒地冻之处的专家为主来评审长夏无冬的热带情事,请江南水乡的专家为主去评审西北大漠的地窖储水工程,那份身同感受的深切体验,恐怕要大大打个折扣。 这一节的意思无非是要强调专家的优化组合,来源也不能局限于传统狭隘的旅游领域。 其三,专家话语的效应。 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请专家主要是作秀,意见无足轻重;一种是主要依赖专家,专家意见几乎就决定最终决策的命运。换言之,专家变相取代了决策者。 对此,专家、领导都得明智,科学决策应当让专家充分发挥智囊作用,但最终决策还是领导或者说是决策机制的事。 理想的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专家,其基本标志一定不是名衔资历,而是对“海南国际旅游岛”项目一往情深,愿意为之奉献时间、精力,并且对“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个专题有深入的研究或实践,也有深刻、独到及较为系统的见解。检验的标准很简单:听其言观其行(论述)。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大纲)》课题组的成员当然是海南国际旅游岛专家团队的首批成员,但这显然还不够。我们殷切希望海南省旅游局能逐步建立海南国际旅游岛特有的专家数据库与专家系统,并能充分发挥其应起的作用。 并且我们也希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专家智囊团队的组成,既有声名显赫的权威大师(极需要他们的高瞻远瞩与深厚的理论素养),又有擅长操作的专业操盘手(如从三亚南山、博鳌、猴岛等景区老总们的谈话中不难看出,他们丝毫不比那些科班出身的旅游理论权威差),还有潜力不可小觑的后起之秀(海南国际旅游岛今后的命运也许就掌控在他们手中)。人杰地灵的海南一定是藏龙卧虎的(这次的“开门纳谏”应该就是猎头专家的大好机会)。 本来觉得还有好些问题值得讨论,可突然发现,字数已不少了,再铺陈下去会令人生厌的,就此打住吧。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其他报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