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百年一遇的奇观:日全食全过程 |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9-07-23 09:09 责任编辑:海南旅游数字博物馆 |

这是7月22日7时29分56秒至10时30分37秒在重庆鹅岭公园两江亭拍摄的日全食全过程(从左上至右下)。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2009年7月22日,太阳照常升起。 但这一天的太阳又是如此特殊,这将是本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五百年一遇的奇观。 从青藏高原小城错那到茫茫东海的舟山群岛,从北部小城漠河到海南的“天涯海角”,新华社记者万里追日,记录下了这千载难逢的壮美时刻。 西藏小城错那:日全食持续3分多钟 西藏边陲小县错那是中国境内第一个看到日全食的地方,高达4380米的海拔也使它成为距离日全食最近的地方。污染少、空气通透性好是在西藏观测日全食的优势,但是高原变幻莫测的天气却跟大家开了一个玩笑。 7月22日早晨将近8时,错那的天空就变脸了,阴云几乎笼罩着整个县城,但错那县中学的师生和当地居民并不愿意因为天气放弃这次一睹日全食奇观的机遇,陆续来到了群山之间相对开阔的一个观测点。 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预报,错那县日全食的初亏发生在8时1分,食既即日全食开始的时间是8时59分,日全食将持续3分多钟,但云层的遮挡使观测者们无法精确地判断这些时间。9时左右,天空漆黑一片,但温度似乎并没有明显下降。 错那县气象局的扎西顿珠解释说,错那海拔高,温度受日照的影响非常明显,因为云层的遮挡,升温过程还没有发生,因此日全食也没有造成明显的气温下降。但是6摄氏度的低温还是让很多人感到了寒意。9时30分左右,云层开始散去,太阳也终于露出一点真容。 22日恰逢藏历三十,是藏族传统的转经日,加之日全食奇观,拉萨布达拉宫和各大寺庙均迎来了大量的转经人群。在大昭寺广场,一群群信徒将松树枝投入香炉中,人们纷纷在寺庙前祈祷。 与汉族地区流行的“天狗吃日”的说法相似,在藏族传统里,日食现象被认为是“一种无腭的星宿在吃太阳”,过去藏族百姓通过吆喝、放鞭炮和祭祀等方式驱赶他们。前来朝拜的藏族姑娘德央告诉记者,过去很多人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但现在很少人会这样认为,来转经的信徒更多的是祈求平安加上观看天文奇观。 浙江湖州天荒坪日全食时长5分38秒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专家两年多前就将浙江安吉天荒坪确定为2009年世纪大日食的观测基地。 22日当天,国内外共有243位专家在天荒坪上“安营扎寨”。追随他们而来的游客多达3000人。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日全食这一天的山上时阴时晴的天气,使得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专业“追日军团”和天文爱好者在峰回路转的心情中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莫测。 清晨6时,天荒坪还是阴天。前一天晚上一颗星星也看不见,许多天文学家都做好了错过这次日全食的心理准备。 但是一过7时,天空多云转晴,根据现场中国国家天文台的记录,北京时间8时20分47秒,初亏开始。 天色渐渐暗下来,温度也越来越低,当所有的人都感到一丝凉意的时候,9时33分,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太阳只剩下了一圈发光的细小光环。在太阳的左下方,突然出现一弧像钻石似的光芒,好像钻石上引人注目的闪耀光芒。钻石环出现了!人群中一片欢呼。 美丽的贝利珠稍纵即逝,几乎就在一两秒之间,太阳光完全被月亮挡住了。 9时33分07秒食既。云朵的簇拥中,天空中出现了一轮黑太阳。 9时38分55秒生光。生光的一刹那,是日全食的高潮。在黑太阳的上方,再次出现了钻石般的光芒,黑色的太阳将一颗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的钻石“吐”出,太阳又重新回到天空。人群中发出阵阵惊叹。来自英国的马丁·斯特兰已经是第四次观测日全食,“太美了,太过瘾了,这次是我见过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真是不虚此行。” “这么长的时间,我们的科学家可以充分观测太阳,我们观测的不仅是太阳的日冕层,还可以探测这期间太阳与地球间电离层的变化,还有重力变化,机会真难得。” 浙江舟山普陀日全食时长6分39秒 北京时间8时23分,普陀山南海观音禅林,阴天。太阳刚刚出现“缺口”,马上就被一片乌云挡住,一直到日全食结束,太阳一直在跟游客“捉迷藏”,时隐时现。虽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太阳从西向东移动,但是捕捉到日食的景象却十分不容易。 9时30分左右,天色已经明显暗了下来。气温明显下降,来自上海的游客马旻说:“本来带着燥热的风都一下子变凉了。” 9时40分左右,普陀山进入了一片黑夜。虽然没有看到钻石环和贝利珠,但是游客们都在一片突如其来的黑夜中静静感受这千载难逢的日全食。 2分钟以后天色渐渐变亮,9时49分左右,日全食几近结束,太阳出来了,人群中一片惋惜声。 来自唐山的天文爱好者梁小明告诉记者,日全食这一天恰逢初一大潮,全食会加剧涨潮现象,潮水将会在日全食结束后一小时达到最高点。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的美誉。在观看完日全食以后,约有2000多名佛教界人士、各国游客在普陀山参加了“旷世天象”观日祈福活动,祈求国泰民安。 黑龙江扶远:日偏食持续约2个小时 22日上午,数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天象奇观在我国部分区域上空出现。虽然黑龙江省只能看到日偏食,且大部分地区云层较厚无法观测,但在我国“东极”抚远县、“北极”漠河县,大批天文爱好者仍然聚集起来一睹天象奇观。 位于中俄界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处的抚远县,被称为“华夏东极”。据测定,抚远地区这次日偏食的初亏时间为8时52分,食甚时间为9时52分,复圆时间为10时55分,整个日偏食过程持续约2个小时。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这里只能看到日偏食。但因这一天象奇观难得一见,依然令当地人们充满期待。 22日上午,抚远县基本是多云的天气状况,只是从9时10分开始能看到约30分钟的日食变化,之后太阳再度被云层挡住。当地的天文爱好者都自发组织起来,抚远县一小学、二小学、三小学也将小学生有序组织起来,一睹日偏食带来的迷人景象,并由老师讲解天文知识。 22日一大早,一些天文爱好者聚集在漠河县第三中学,想欣赏一下这千古奇观。但天公不作美,早上漠河的天空布满了乌云,太阳完全被遮住了。8时10多分,开始下起了小雨。一直到10时多,始终无法看到日全食的模样。 目前,正是漠河县的旅游旺季,不少游客来这里“找北”、找凉爽、养生度假。22日,在漠河县北极村的中国北极点,一些来漠河县“找北”的游客知道日全食的消息,早早地聚集在北极点,等待观测,但一直没有看到日全食。“虽然没看到日全食,有点遗憾,但是在这里我找到了‘北’,而且这里气候凉爽,太舒服了!”南方来漠河旅游的小李说。 “天涯海角”:乌云遮不住“日食” 7月22日清晨,北纬18度处的三亚,阴云密布,细雨绵绵,“天涯海角”已经聚集了不少天文爱好者,很多游客也专程起了个大早,想观赏到这百年难遇的天文奇观。 22日8时40分左右,记者在天涯海角景区看到厚厚的乌云仍然遮挡着太阳,一些天文爱好者显得有些焦虑,不时抬头仰望天空,期待阴云早日散去,期待着日偏食的出现。“孩子,快看,这就是日偏食。”9时左右,在人群中两个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最先透过散去的乌云,看到了日偏食。来自福建的中学生小文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日偏食。小文的父亲对记者说:“我认为日食是对孩子进行科普教育的好机会,在美丽的天涯海角能目睹到‘日偏食’的美妙光影,实在非常有意义。” 据专家观测,7月22日,三亚的见食时间大约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起初,太阳的左下方被月亮遮掉了很小的一部分,太阳不知不觉出现一抹黑色,那是月亮追上了太阳,这时初亏就开始了。大约在9时20分左右,达到食甚,月亮黑色的圆弧缓慢扩大自己的地盘,到食甚时,太阳大约只剩下40%左右,此时天上的一轮圆日变成一弯明亮的“日牙”。随后太阳渐渐丰盈,再次呈现出圆盘形状,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在日偏食发生过程中,细心的观测者发现,从日食初亏时,地面上的树影会变得越来越“苗条”,食甚阶段,树的影子几乎完全消失,只留下一点点阴影;之后,细牙状的日影又会慢慢“变胖”。来自三亚的天文爱好者王伟说,日偏食究竟是月亮遮住了太阳的万丈光芒,还是太阳将自己日冕的光环加在了月亮的身上,看了再多的书,听了再多的讲解,依然比不上亲眼目睹这一刻的震撼。王伟说:“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日偏食,真正目睹了圆日变成红彤彤的月牙再复圆的过程,实在太神奇了,如此美妙的光影必将让我难以忘怀。”(参与采写记者章苒、林如萱、段菁菁、郑玮娜、商意盈、梁书斌、孙英威) |
|
|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其他报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