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海南省儋州市
博物馆获悉,儋州市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中,累计发现17座敬字塔。目前,海南省仅儋州地区发现敬字塔。
据了解,敬字塔具体分布在儋州市中北部至洋浦海边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塔的造型多为方形或八角形 (八角形的又多为四面抹角形成的四个小斜面),高4米—8米,以三、五层塔占绝大多数;塔的基座大都用石板铺地,首层实心,二层正面开设拱形小门,门内留有空间,用于盛放纸灰;塔腔中空,两层之间有石板相隔,塔刹有仰莲、宝珠、葫芦、雄狮等多种形制;塔身上或塑或雕刻着象征吉祥如意、文运昌盛、福禄寿喜、子孙繁茂的装饰图案,如在塔的正面耀眼处刻上卷册,以象征书籍纸张,至于龙、凤、麒麟、如意、梅花、松柏、芭蕉、葫芦、蝙蝠、桃子、方孔圆钱等都是常见的纹饰,寄托了人们对子孙和未来生活的期盼。
分布在儋州境内的敬字塔,始建年代最早的是明嘉庆二十七年(1548年)的方形五层楼阁式石塔,最晚的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其余绝大多数的塔都集中建在清代光绪年间。
记者在儋州市木棠镇李坊村看到,该村敬字塔坐北朝南,为方形三层石塔,第二层拱门两侧刻有“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立”,第三层正面刻有 “敬字亭”三字。
海南大学社科中心文物考古专家阎根齐研究员认为,敬字塔可能是从敬字亭演变而来,起初人们在亭内学习钻研,进而演化为坚固的塔,赋予其象征意义。至于以“敬字”或“纸字”命名,可能源于我国古代传说,相传文昌帝君曾作《劝敬字纸文》,要人珍惜写过字的纸张,用完以后要集中焚毁,以免文气流失。儋州的“敬字”塔均刻有“敬字亭”或“纸字亭”文字,说明这种风俗在最初时是将纸放在亭内焚烧,后来改在塔内焚烧。儋州至今还保留着一则古老传说:儒生用过的废纸和旧书籍不能随意丢弃,只能放在塔内或者门洞内进行焚烧,以示重视文化。
阎根齐说,敬字塔一般没有佛塔那样巍然挺拔,也不像祭祀神仙的风水塔随处可见。位于儋州市光村镇糯村的敬字塔,塔身刻有 “千秋敬仲尼,万古钦仓颉”,敬字塔供奉的是传说中中华民族文字发明者仓颉,及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古代的儋州人为什么对仓颉和孔丘如此敬重?
在阎根齐看来,一道琼州海峡将海南岛与大陆隔断,海南与大陆失去许多交流机会,直到北宋绍圣四年 (1097年),中国文坛史上的一代巨人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教书育人,崇文重教之风悄然兴起,人们渴望留住中原文化的根,尊重仓颉,敬仰孔丘,建设 “敬字塔”便应运而生。
记者:黄晶 实习生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