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做第一的,只做唯一的。”这是海南省保亭县委、县政府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指导思想。“保亭很多资源都是世界少有的。黎族、苗族文化、仙安石林、热带雨林、雨林温泉……”保亭原县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李永喜说,保亭集大自然万千宠爱于一身,它的创卫经验可以推广、学习,但保亭不可以复制。
保亭之不可复制,在于它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中融入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黎苗风情,融入了民族文化、地方特色、环境优势和创新理念!
打造黎苗风情小城
卫生与文化,在很多人眼里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敢于创新的保亭人,把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到“国家卫生县城”的创建工作中。以至于人在保亭游,步步黎苗风,纯朴而动人。
进入保亭县城,首先经过一座色彩鲜艳、绘有黎族、苗族图案的城门;越过城门,随即可见青顶白墙的保亭车站,车站廊檐上也绘有黎族、苗族图案;继续前行,便是蜿蜒环绕的保城河,两岸河堤遍布用花草栽种起来的黎族、苗族图腾;还有七仙广场、七仙廊桥等等,还有依山而建的七仙阁,利用保城河水修建的水幕电影、水景园……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保亭,利用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珍稀的热带雨林资源、温泉资源,建设起来的黎苗风情小城。
黎族、苗族文化博大精深,身为民族干部,县委书记郑作生很为此自豪。“我们以文化创卫,在城市建设管理中融入了黎族、苗族文化的元素。可以说,保亭有全省最具特色的县城。”郑作生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保亭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园林城市时,都结合了当地文化搞创建。“我们邀请省内研究黎族文化的专家,请他们为我们设计、创意,不盲目照搬,不简单模仿,而是进一步提升、发展了黎族、苗族文化。”
保亭车站,是保亭县文化创卫的一个尝试。县建设局办公室主任张德也说,创卫之初,保亭就非常重视发扬光大所在地区的民族文化,尝试结合民族特色,建设标志性的建筑。“保亭车站于2003年修建,2005年4月建成,我们在车站外墙、廊檐上绘了黎族图案,社会反响很好。”这以后,保亭的公共建筑设施、园林景观、街头小景,都引入了形象生动的、惟妙惟肖的民族图案。
县城市管理局局长林孟地认为,城市建设中引入民族文化元素,让保亭县城一下子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激发黎苗同胞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游客了解黎族、苗族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民族融洽、社会和谐。
做足山水文章
保亭有好山好水,这是它的地方特色资源,保亭也千方百计在这个“特”字上做文章。
保亭县城背靠七仙岭,主城区被石峒河上游的两条支流—保城东西河环绕,城区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城在水中、城在绿中、城在花中、城在景中”,就是保亭县委、县政府根据自己的特色资源优势,提出来的园林县城发展战略,他们要努力打造一座神仙脚下的旅游山城。
保亭是山区,既不沿海,也没有内陆湖,如何做好“水”字文章呢?
“我们有雨林温泉,有发源于热带雨林的保城河,河水丰沛、清澈。”郑作生告诉记者,保亭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注意选择不破坏、不污染环境的产业,所以县城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为零。“河水水质优良,一直保持在3类水质以上。”
为了做好山水文章,保亭加大了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首先是制止乱砍滥伐,保护好保亭的热带雨林。“别人在提退耕还林的时候,保亭坚持的是退耕还山,它是全省第一个完成林地定桩划界的县。”李永喜说,保住了绿水青山,也就是为保亭保住了良好的空气,丰沛的水源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
7月31日,记者在保亭县城采访时,看见保城河道中正在施工,一打听,原来是在安装排污管网。县水务局局长李学介绍,保亭正在保城河下游建设保城镇污水处理厂。保亭县城目前排放的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商业污水和雨水,污水日产量3000吨。“污水厂预计今年底可建成投入使用,县城污水收集处理率可达90%以上,再加上新修道路的管网也是雨污分流的。到时候,保城河水会更加清澈。”
保亭人利用保城河和七仙岭温泉,做足了水文章。水景园、七仙水车、河滨公园、水幕电影、七仙岭温泉度假区等等,他们把民族文化融入于“水”中,于是,有了一年更比一年热闹快乐的七仙温泉嬉水节,人们在节日里泼水、打水仗、打水漂、过浮桥、划竹筏、潜水,开展一系列乐趣无穷的嬉水活动。
清清河水、氤氲温泉,从山里发源而来,又把保亭带出山外,带向世界。
记者:范南虹 特约记者 黄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