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生态立省,使海南渐入佳境。这在不少观察者看来,更是一条思路、一个模式、一次转身。它成功探索了一条大特区绿色发展之路,打破了生态保护和工业发展两难的困局,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建设生态省10年来,海南省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仍然保持良好状况,环境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生态立省全国第一
位于我国最南端的海南省,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经济欠发达、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和经济总量小,曾一度困扰着我国这个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
海南曾有过最快的发展速度。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最初几年,优惠政策密集落地,各类投资蜂拥而至,基础建设大干快上。1992年的海南,经济增长高达41.2%,创造了“深圳速度”之后的“海南奇迹”。仅仅3年之后,却以一个不堪回首的4.3%增幅,坠落谷底。
在经历房地产泡沫、经济跌入谷底之后,海南省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纵观发展历程,海南省不具备内地各种发展模式的经济、文化背景,也没有中小企业遍地开花的环境容量和区域纵深,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海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保护独特的热带自然环境、探索绿色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是海南在建省之初就已确立的发展方向。
1999年2月,海南省人大做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1999年3月,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海南建设生态示范试点省,海南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省。
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对海南生态省建设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他说:“海南的星星之火,正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海南在全国带了好头。生态省战略为中国在省域范围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在海南生态模式的带动下,浙江、吉林、福建、山东、安徽等14个省区先后制定了生态省建设规划,广州、昆明、成都、天津等20多个大中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有关生态专家认为,海南是块 “净土”,承受不起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生态环境之痛。生态一旦遭受破坏,岛屿的所有优势将会丧失,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高效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就失去生存和发展的载体。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大特区,海南真正能给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可能不是工业、不是科技,而是保护和发展好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热带自然环境;海南大特区的探索试验所能引领和示范全国的,应当主要是“绿色发展”的道路和模式。
科学布局环保先行
如今的海南,绿水青山、丽日蓝天、碧海白沙,好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这一切都得益于严格的立法和科学的布局。”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厅长严之尧介绍说:“海南省明确,在海南岛东部和南部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主要发展以观光和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在环岛台地水土条件较好的区域,主要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工业项目集中布局在海南岛西部区域,将有限的污染控制在局部区域内,将排污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之内。”
10年前,海南省就以省人大立法形式通过《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三圈一区”,即海洋生态圈、海岸生态圈、沿海台地生态圈和中部山地生态区的区域布局及其保护与发展方向。2005年修编的“纲要”进一步提出“分区分类”发展的产业战略。2006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把海南岛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发展。这些一脉相承的思路,保证了生态省建设有法可依,依法推进,从根本上保证了海南从宏观上把握住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在推进新兴工业省的进程中,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和“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在西部集中布局发展新兴工业,以利于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有效处理,将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力保海南的碧水蓝天。此举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
稳步发展实现双赢
海南人决定破解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的“两难”。当“生态立省”决定一出,许多人投去了怀疑的目光:“生态”就能救得了一个急切跨越发展的穷省?
弹指一挥间,10年过去了,海南的发展有目共睹,海南走出了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经济效益高”的绿色发展之路,构建了具有海南特色的生态型经济体系,实现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海南省GDP从1998年的438.9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466亿元,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12.8%。
海南推广新型能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在海口、儋州、文昌等市县建设7个绿色照明试点项目。实施了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12MW余热发电等7个重点节能项目,每年可节约12万吨标准煤。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水泥行业余热发电量达1亿千瓦时。华能海口电厂脱硫设施已竣工投入使用,保障脱硫效率高于国家85%的要求。全省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5%。
寻找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契合点。统计显示,近5年,海南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逾8000万人次。目前,海南省已涌现出三亚南山、兴隆热带花园、亚龙湾、博鳌等一批以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区,建设了一批4A级旅游景区。海口、文昌等9个市县组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小康环保示范村,其中16个被评为省级小康环保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