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梧桐科可可属。常绿小乔木。花细小单生或聚生于主干和粗枝上,每年5~11月为主花期,果实长圆形或纺锤形,外皮具纵沟,较厚,未熟时绿色、红色、浅红色,熟果期4~5月、9~11月,熟时橙黄色或红色,内有种子(即可可豆)30~50粒。可可豆含40~50%的可可脂。可可豆加工成可可粉和可可脂,营养丰富,味醇且香,主要用作饮料和制高级巧克力糖果、糕点和冰淇淋等食品,是很多小朋友甚至成年人的至爱美食。可可种子含有一种可可黄油,它在常温下是固体,临界溶化为37℃,而人体口腔正常温度是37.5℃,所以用可可豆制造的巧克力“只溶在口,不溶在手”。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有“世界零食之王”的美誉。由于巧克力和可可粉在运动场上成为最重要的能量补充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们便把可可树誉为“神粮树”,把可可饮料誉为“神仙饮料”。可可与咖啡、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
最早的可可树要追溯到大约4000年前,它们生长在亚马逊河和奥里诺科河盆地的热带雨林。传说在热带雨林的中心,处于亚马逊河和奥里诺科河(Orinoco)间的地方,生长着一种银灰色树皮的树。作为一种脆弱的物种,它总是生长在高一些的树的阴影下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当它成熟时,蓓蕾、花朵和大的橙褐色的果实直接在它的枝干和主干上长出。生活在森林里的猴子和鹦鹉会摘取成熟的果实,破开它们的外壳吃掉里面的果肉。一天,一个印第安人外出寻找食物,看到了这些动物在吃这些果实,于是决定亲自观察一下果实。他打开一个,他看到了里面不但有果肉还有很大的种子。起初,他不知道如何处置这些种子,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它们由于整日放置于太阳下而开始干了,于是他尝试着尝了一个,虽然很苦,但他发现他喜欢这种味道。就这样,玛雅人开始食用可可并栽培可可了。自然而然,到后来,就发展制成了我们今天大家都可以吃到的美食巧克力了!
中国于1922年开始在台湾的嘉义、高雄等地栽培可可树。1954年6月,琼籍归国华侨从印度尼西亚引入红皮可可果实一个,内有种子28枚,播种于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发芽率达100%。后在1956年2月至年底,华南垦殖局从印尼和马来亚多次进口可可果(210个)和可可种子(0.06公斤),分期分批分配给海南垦殖分局、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育苗、试种。
兴隆的可可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兴隆热带植物园有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可可园。兴隆热带植物园的可可果实非常可爱,它们都是沿着树干生长的(与海南特有的热带水果菠萝蜜的生长习性很相像),令人称奇。花小而果大,外形与木瓜十分相像,连颜色都有点相似。植物园里的可可树由于栽种时间不同,果实成熟的时间不一样,因此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颜色的可可果。生涩时的可可果是浅绿色的,绿得有点发白,像是涂了一层白霜;稍成熟一点的可可果变成水红色的,因为可可果表面像生有纵沟,果实也不是整个都是水红色,而是有深有浅,和水蜜桃的色泽有点相像,长在粗壮的树干上比生涩时多了几分娇俏;再熟一点的可可果则变得有点橘黄色,表皮上的纵沟颜色更深一些,果实成熟时有黄有红,特别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