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惠民之路怎么走?
南山拒绝高香,提倡“文明礼佛”,不仅杜绝游客间攀比之风,而且还倡导了节俭之风。
南山外围数百家卖香摊位已遭业界诟病多年,不仅影响周边形象,而且还扰乱旅游市场,多年来屡禁不止,南山的举措从根本上压缩了香贩的市场空间。昔日香贩围堵游客的场面即将结束,这对景区和整个旅游市场而言是件好事,符合长远利益,利大于弊。
任何事件都有正反两面——禁止烧高香后,附近香民的生计何去何从,这的确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在南山二期的未来大门景观区,专门开发了让当地老百姓参与的南山文化风情小镇,小镇与景区融为一体,形成文化多元、体验多元,最终形成消费多元,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南山周边的村民定能谋到一份比卖香更加有“钱途”的生意。
南山惠民路的轨迹已经很清晰——从不规范到规范、从零散到规模,从自发到引导,资源将得到有效整合,形成1+1大于2的效果,南山未来的文化风情小镇令人欣喜。
这仅是南山一域,从全省旅游市场的角度来看,海南旅游惠民之路尚有不短的距离,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村民无法进入旅游产业链。在亚龙湾,这里是世界上顶级酒店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而且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涌入,但是附近村子的居民却日复一日地耕作,眼前的大蛋糕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没有参与到旅游产业链当中。
二、惠民模式单一。在三亚,许多大景区也提倡惠民,让附近居民享受旅游产业所带来的益处,但是其惠民模式过于单一,普遍的做法是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这样仅仅能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很难致富。
三、缺乏引导。南山外围的香贩便是一个例子,这些摊点大多为村民自发建起,缺乏引导,因此引起了一系列问题,最终被冠以“搅乱市场”的帽子。
而在旅游开发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富民,成功的旅游开发必须能够促进本地经济、文化的全面提升,能够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否则旅游产业将面临尴尬,失去原动力。
在内地旅游大省,已经开始探索旅游产业的惠民之路,试图摆脱原有的单一模式。如在山东潍坊,发展了农村旅游合作经济,让农民以多种形式入股旅游企业,参与景区开发并享受利润“分红”,以达到旅游富民的目的。再如安徽石台县,横渡镇钓鱼台村,这里49户村民以入股的方式加盟景区,成为股东,从事旅游业,每年分红数量非常可观。
如今,我省旅游界也在探索旅游产业如何惠民的问题,并将其定位在发展战略的高度,在三亚最新的旅游规划修编中,如何让旅游更大地惠及本地居民是一项重要内容。
并且,现在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三亚的文门村,村子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自然景观以及石头文化办起了农家乐,现已形成规模,生意日渐红火,村民除了办起了旅游,前景可观,三亚在槟榔河更是注入巨资,打造梦里水乡,其农家乐已经步入规模化和正规化,不断推进发展。
近来,“大景区+风情小镇”模式在业界掀起一阵热议,该模式依托大景区,将把大景区的文化向附近小镇延伸,将过去行政性、居住性小镇升级改造为经营性、旅游性的小镇,旅游产品直接与地方文化和特色相联结,让人眼前一亮。
相信不远的将来,海南旅游产业将真正惠及民生,为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