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琼中营根镇,年轻人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记者 李英挺 摄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海南岛的中部,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占总人口一半以上。以民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特别丰富,涌现出了一批以王妚大等人为代表的著名民间艺术家。
琼中县委书记傅信平说,琼中作为一个黎族、苗族同胞聚居的地方,文化底蕴深厚,经过这么多年的保护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今后还将继续通过“三月三”等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大量挖掘一些黎族、苗族歌舞,争取推广出去,走出琼中,走出海南。
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化
黎族人民喜爱唱民歌,民歌是他们在交往中诉说情感、表达心声的主要方式。由于山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以及黎族传统聚族而居的背景,使这文化瑰宝得以世代传承和发展下来。
琼中文化馆馆长何丕杰说,琼中的黎族民歌具有自己的审美观和地方特色。“可以代表海南民歌,引领海南本土音乐文化。”像为全国人民所熟悉的《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著名歌曲都是取材于琼中民歌的歌调,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大部分音乐也都是以琼中民歌为基本素材的。
琼中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是有名的民歌之乡,涌现出了众多的黎族民歌歌王和歌后,而其中最杰出的,当属年近九旬有“海南刘三姐”之称的黎族歌后王妚大。
王妚大十来岁时随堂叔学习民歌,在近八十年的民歌艺术生涯中,她一人能演唱上千首民歌,熟记三十多种不同的黎歌歌调,许多其他方言区失传的歌调她仍能记忆,是海南如今仍健在的、最杰出的黎族民歌传承人。
琼中的民族舞蹈和黎锦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民间舞蹈队非常活跃,广受欢迎。黎锦的图案丰富,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琼中境内多山,五指山、黎母山、鹦哥岭都在琼中境内,琼中与多个市县相邻,民间交往活跃,各种民间传说流传甚广。据统计,在琼中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就不下百种,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
在挖掘保护中发展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琼中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采集、保护和整理,还将文化资源与旅游等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在保护中弘扬,在发展中传承。
琼中非常注意保护民间文化传承人,早在2007年,琼中就向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王妚大、王中信、陈有华三位民间艺人发放终身生活补贴,并且在住房、医疗、就业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
考虑到王妚大等传承人年事已高,琼中加快了对民歌的抢救工作。目前由海南话唱出的歌调已基本整理完毕,而用黎族方言演唱的歌调还在整理中。在抢救保护中,琼中还培养出很多年轻的民歌歌手,先将这些文化资源传承下来,以待后来整理。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前,如果年轻人不会唱歌,在农村是找不到老婆的;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琼中民间会唱民歌的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民歌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经过这么多年的保护和发展,民歌又再度在琼中兴旺起来,不仅农村唱,机关也在唱,年轻人之间通过对歌谈恋爱也再度流行起来。
如今,在琼中的每个乡镇,都有一两个文化示范村,很多村还成立了自己的民歌队、民舞队。每年的传统节日“三月三”,都成为这些民间艺术团体展示自己的最好舞台。
海南日报记者在上安乡作雅村采访时看到,该村的新文化室已经落成,作为远近驰名的黎族民歌村,全村男女老少都会唱民歌。
上安乡党委书记叶兆承说,随着该乡获得“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来作雅村考察、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将努力把作雅村建设成集参观游览、考察体验和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琼中黎族民歌文化旅游目的地。
琼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和省里的肯定。其中,“王妚大和她的民歌”、“咚铃伽”、“琼中黎族婚俗”被列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琼中黎族民歌”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傅信平说,琼中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三月三”活动既是文化,也是旅游的元素。黎母山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琼中很多农村保留了非常多的黎族、苗族文化传统。游客去了之后可以载歌载舞,自编自演节目。这些都将是未来琼中发展旅游的重要文化支撑。(记者邵长春 特约记者黎大辉 通讯员吴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