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国内多个景区景点涨价,涨价景点涵盖了四川、北京、贵州、天津等地区。针对目前的涨价现象,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地方景区门票定价权在地方,目前尚未发现涨价超出政策的合理范围。”(8月19日《经济参考报》)
这是去年4月国家8部门发布的“1年内景点门票价格只能降不准涨”禁令到期解除后,一年以来国内景区首次大规模的涨价。诚然,这些涨价符合发改委在2006年4月针对景区门票涨价发出的通知要求。通知规定:“门票价格的调整幅度,50元以下的,一次提价幅度不得超过原票价的35%;50元至100元的,一次提价幅度不得超过原票价的30%;100元至200元的,一次提价幅度不得超过原票价的25%;200元以上的,一次提价幅度不得超过原票价的15%。”如四川乐山大佛景区门票由70元/人次调为90元/人次,显然没有超过30%;天津八仙山景区的门票价格从35元上涨到45元,也没有超过规定的35%;北京灵山景区的门票从35元上涨到45元,同样也在合理范围之内。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国内各景区竞相涨价呢?其实说白了,关键还是旅游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一直以来,我国景区普遍实行分权化管理,国家只给政策、不给经费,靠门票收入自收自养。不仅如此,有些景区还将门票收入纳入地方财政、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的经营收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目前我国很多景区属于民营企业买断经营权,这类景区对价格、管理等有很大自主权。因此,门票收入已成为景区最大、最直接的经济收益,甚至有些景区的门票收入占到总收入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很多景区的门票收入仅仅是辅助的,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与旅游相关的其他产业。
我们不妨来看下杭州市在这方面的举措。从2002年开始,杭州市政府决定对西湖环湖南线景区、沿湖的孤山、俞园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随后,在国际博物馆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所属的六大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票入内游览。据有关部门统计结果表明,西湖免费开放使景区管理部门增收逾亿元,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虽然门票免费致使游客的硬性支出降低,但通过购物、娱乐等弹性消费的增加,总的消费量不降反增。
笔者认为,不妨借鉴下杭州市的做法,舍弃一条道走到“黑”的“门票经济”模式,在景区和景点的服务上多想点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记者:陶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