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言(网友)不能单纯把景区看成地方经济的“摇钱树”,“抱着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若要进来先留下买路钱”的“心态”,应考虑景区背后所具有的公益性质和社会功能。我国旅游景区内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属于公共资源,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更具有公益性成分,涨价需要考虑公众感受,盲目跟风涨价只会损害社会公平。
“门票经济”实为杀鸡取卵
莫送弟(广西读者)旅游经济绝不仅仅是“门票经济”,与“门票经济”相比,游客住店、就餐、购物、娱乐等消费项目,才是真正的大头。如果把旅游经济比喻成“西瓜”,那门票收入顶多只能算是一粒“芝麻”。本来,全球最贵的“门票价格”,已使普通民众难以承受。如今再次集体涨价,不知又令多少潜在的游客望而却步?理性之举是大幅度降低门票价格,拉动旅游消费,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涨门票价格,最终导致景区门可罗雀,相关产业奄奄一息,成为典型的“丢了西瓜捡芝麻”。
孙广勋(北京读者)我们不妨学学西湖景区的做法:门票免费。虽然西湖的门票是免费的,可是西湖景区收益却没有丝毫下降,反而上升。原来,西湖景区在免门票的同时,却吸引了更多的游人在这里进行相关的旅游消费。虽然看似门票收入没有了,可其对相关行业拉动却大大增强了。
赤子之心(网友)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景区往往采取的是“低门票价格”策略,美国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门票也才10美元,比我国峨嵋、黄山、张家界等地便宜许多。法国卢浮宫门票约85元人民币,古罗马斗兽场门票约为79元人民币。这些景区及主管部门不会算账?非也。他们是追求游客创造的连锁经济效益,游客游览景点必然要乘车、住宿、吃喝以及购物,这一切消费行为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有调查显示,若这些知名景点票价出现上浮,游客量就相应下降,就会影响该地区“连锁经济效益”。我们发展旅游业,决不能仅仅盯着门票价格打转转,而更应看整个旅游产业连锁经济效益。
景区莫患门票依赖症
马廷刚(山东读者)作为公共资源的旅游景点,如果一路飙升门票价格,甚至于患上门票依赖症,显然有悖于公共资源的特性。这也从侧面暴露出我国旅游景点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门票收入在整个旅游景点的收入中依存度过高。有人曾统计过八达岭长城门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80%~90%。而在日本,旅游景点门票收入只占其全部收入的20%~30%,其他的收入主要来自特色产品的开发、基金会的捐助和政府必要投入。在旅游景点特色开发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地方形成了“经费困难——提价——再困难——再提价”的恶性循环。
吴江(江苏读者)景区门票高与低各方争执不下,我们不妨选择一个参照物。首先可以参照国际惯例,美国公立公园几乎全部免费,欧洲的门票也多采取的是低价甚至免费政策。其次,作为自然人文遗产,景点的属性其实与博物馆中的文化遗产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如今国内的博物院已经执行了免费政策,还遗产给公众,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那作为景点,恐怕不应反其道而行之,而应积极效仿,还景于民才是吧。
话题预告
有关景区门票涨价的讨论,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支持,在本期“景区票价究竟该不该涨?”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围绕“景区门票涨价究竟是为保护景区资源,还是门票涨价已经成为某些部门的‘摇钱树’”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有观点认为,旅游景区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资源,都属于社会公共资源,收费不是为了给某个部门创收,而是为更好地保护这些资源。可现在虽然景区打着保护的旗号提高门票价格,究竟有多少钱是用到保护上?在地方利益和创收压力下,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是不是已经被颠倒了?我们又该如何利用经济杠杆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取得平衡?对此,您有何看法?
作者:李 迩